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邢台名人4:明代吏部尚书一王本固

(2011-12-03 18:40:10)
标签:

牛城

文化

邢台

邢台名人

明代吏部尚书一王本固

王本固,字子民,顺德府(邢台)南关人。明代嘉靖年间甲辰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副都御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官至正二品,他为人厚道,为官期间政治廉洁、重于民事,史称“本固历事三朝,伟节丰功,昭人耳目”。逝世后葬于邢台百泉村。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王本固中进士,授乐安县令。前这个县苛政如虎,又因近海,自然灾害较多,广大百姓不堪言。本固到任后罢免贪官,惩办豪绅,革除暴政。他还采取措施,奖励农桑,提倡捕捞,兴办学校,不数载百废俱兴,“美赞遍于遐迩”。嘉靖皇帝知道了本固的政绩,拜他为监察御史,调任陕西操办军务。之后又步步高升,历任南京右佥御史,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评价

德高不骄,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报国。

本固历事三朝,伟节丰功,昭人耳目”

邢台名人4:明代吏部尚书一王本固

王本固与小黄河的传说(纯属虚构)

万历年,邢台遇大水,府城顺德附近,成了一片泽国。身居宰相的王本固知道后,当即上书神宗皇帝,建议调集民众火速治理。皇帝误把王本固奏折中的“黄水”二字看成“黄河”,即刻责成工部、户部筹集费用,组织人员治水。于是,邢台城西,西起谷家洼(大石头村西北八里),东接牛尾河的一段人工河道----“小黄河”迅速挖成。

  这项工程竣工后,王本固受到工部的弹劾,说他治水没到黄河,而是在自己家乡邢台。本固若道破皇上看错奏折,就要触怒圣上,犯大不敬之罪。于是他顺水推舟,说邢台那条河是小黄河。王本固德高望重,历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世有“德高不骄,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报国”之美誉,因此神宗皇帝也就对他免于追究。从此,邢台“小黄河”的名称也就流传下来了。现在它仍是市区排涝的主要渠道,并已装扮为城市里一道靓利的风景线。

 王本固上任后甚得皇上器重。不久便派他当巡检官到各地巡视。几天后他来到黄河修河工地,见到顺德府(邢台原称)许多治河民工又苦又累,顿生怜悯之心。但又不能名正言顺地放邢台民工回家,于是他暗暗使人往邢台民工吃的馒头里包银锭,然后派几个人举鞭子驱赶这伙邢台民工。他们吃馒头时收到了银锭有了回家的路费,有聪明的民工理解了驱赶的意思,便带领大家连夜跑回家。

  修河监工几天都不见邢台民工出工,便断定是王本固搞的鬼,就告了御状。皇上追问王本固是怎么回事,王本固说:“顺德府也有一条‘小黄河’,水势浩大,常闹水灾,也急需治理那条河。”

  皇上就派钦差跟王本固回邢台察看。恰巧,那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当钦差和王本固登上西门城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霎时西门外成了一片汪洋,丈八高的大水直冲西门而来,黄汤翻滚,汹涌澎湃。钦差急问:“这是哪里来的大水?”王本固说:“这就是‘小黄河’的水。”钦差说:“那你们今后就只修小黄河,别在出工修老黄河了。”钦差回京交旨,皇上得知邢台真有小黄河需要治理,特批拨款银四十八万两,做治理小黄河的经费。此后便有了今天邢台的小黄河,这是吏部尚书王本固为邢台人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被虚构传说毁掉的清官

王本固宰相修小黄河是个在邢台流传极广的传说,然而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能明白这是胡编乱造的故事,首先王本固不是个宰相,只是尚书,其次王本固是南京的吏部尚书(之前为浙江巡按),根本管不到北直隶的事情,再次王本固是吏部的官员,发生水灾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吏部应该管的事情,最次,黄河发生水灾这是个非常大的事情,史书上不见有载,其荒谬性可见一斑。王本固与小黄河的传说不见于任何古代文献记载,翻遍明清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王本固传中也都丝毫没有提到该事,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近现代的好事者所编造。然而王本固一生清廉英名也就在小黄河传说中毁掉了。

从该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王本固是个清官吗?其“德高不骄,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报国”美誉体现在哪里了,王本固为了家乡的利益,挪用朝廷赈济黄河水灾的款项,又私自放走正在修治黄河水灾的邢台籍民工,真正的黄河水灾却没有治理,灾民遍地,到处苦不堪言……岂孰能忍心乎?就这么一小段河道,居然要朝廷拨款银四十八万两,王本固为了他自己家财产而修治的那段小黄河,还被当地百姓当作他治水的功绩,被刻碑称颂,作为邢台人,实在汗颜。

就是这么一段胡编乱造的传说,竟然还被邢台的当政者当做王本固历史事迹堂而皇之的搬上新修的《邢台县志》、《邢台市志》、邢台水利志、邢台日报等等而竞相宣传,其既不能体现王本固的清正廉洁,也体现不了这项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所能看到的只是贪婪自私狡猾的王本固和昏庸的皇帝以及愚昧的百姓。

很多故事传说都成了优秀文化遗产,但并非所有的传说都是优秀文化遗产,小黄河因王本固而得名,王本固的清廉名誉却也被小黄河彻底毁掉了,王本固若泉下有知,相信绝不会让这虚构的故事毁掉他一生的英名。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拿历史人物进行文艺创作必须小心,不能随意歪曲和捏造莫须有的事迹,当政者应该宣传优秀先进的传统文化,不能把传说当历史,必须执行拿来主义,加以甄别,来进行宣扬。否则,就不是在爱护邢台历史名人,而是在毁掉邢台历史名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