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任县

标签:
刘秀任县大陆泽尧山汉牡丹文化 |
分类: 千年古县 |
http://s11/mw690/4d3f1acfhcc35d366153a&690
任县,是距邢台市区最近的一个市辖县。总面积431平方公里,东与巨鹿县、平乡县交界,西连邢台县、内丘县,南与南和县接壤,北与隆尧县毗邻,人口约31万,共有任城、邢家湾、辛店三镇和西固城、骆庄、永福庄、天口、大屯五个乡。全县计有195个行政村、178个自然村。任县的历史也很悠久,行政的建置应从春秋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 “任”的来历
任字的起源很早,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任”字。当时的任是不是地名,由于资料有限现在无法论定。任县之“任”,在《任县志》卷一沿革中说:“本境当未置县以前已有名为任,《春秋左氏传》:郑羽颉奔晋为任大夫,齐国夏代晋取邢、任、栾、鄗,所谓任者皆今任县地也。”
任在先秦文献中有多种解释,主要见于《左传》一书。
任,指任国,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据考证古任国在山东济宁一带。任又指为姓,古薛国即姓任,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此外还有任人,是指东周之地,当在今洛阳市附近。还有任氏,是指姜氏、任氏实守其地。
确切的表明任为任县之地,最早是见于《左传》襄公三十年八月,“羽颉出奔晋,为任大夫”清人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一书中指出:“郡国志巨鹿郡任县。”而在《左传》哀公四年十二月,“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其中的“邢、任、栾、鄗”是指今天的邢台、任县和栾城、高邑。由此先秦文献中的“任”确指任县成为定案。
确定了“任”是指今天的任县,最早的年代是在公元前543年,其历史有2555年了。
很多文章说“任”通“壬”,这在文字学中是说的通。但要将任县之“任”说成五行中的“壬”,属水,就值得商议了;产生这样的认识可能与任县处于大陆泽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文说过“任”字在甲骨文已经出现,许多文字学家对任字进行了解释,特别是先秦史专家对“任”作了很好的诠释。
徐中舒先生在对井田制进行探源时说:殷周封建,有侯、甸、男、卫四服,殷商王朝,邦畿千里之内,实分田、亚、任三服......《周礼》酒诰所谓:“惟亚惟服”“周颂所谓“侯亚侯旅”还有“侯甸男”“侯甸任”蔡邕独断说“男者,任也,立功业以化民,其地方五十里”;服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地域,为古时行政区域名称。《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任服,其地约五十里。由此可以推测,任县之“任”很可能与王畿之内,或说侯国的“任服”有关。而商周时期的“任服”到了春秋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地名。
以上也只是一个推论。
□ 任县历史沿革
公元前543年,郑羽颉出奔晋国,为任大夫。此为有文字记载任县信史的开始。西汉,任县始置,属广平国。后汉时属巨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又改属魏郡。三国时期属魏广平郡,晋沿魏制。永安中属北广平郡。后周因之。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复置任县于苑乡城,大业年间省入南和县。唐代武德四年(621)复置任县,属邢州辖。五代时因之。宋代熙宁五年(1072)又省入南和县。元祐初复置,属信德府辖。金兵进入中原后,任县属邢州。蒙元时期,至元二年(1265)省入邢台县,后复置属顺德路辖。明清时期属顺德府。民国时期,县属大名道。1928年废大名道,始隶河北省。1949年8月,任县划属邢台专区。1958年邢台专区撤消,任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将任县并入巨鹿县。邢台专区在1961年复置,同年任县(含南和)划属邢台专区。1962年3月,任县、南和分设。1967年邢台专区改称为邢台地区,县仍属之。1993年地市合并后,任县归属邢台市为市辖县。
□ 任县的城文化
在千年任县的古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古城文化,至今还有许多古城遗址。任县的第一座城邑为任邑城,任邑城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43年就有记载,春秋说羽颉出奔晋国,为任大夫。后在公元前491年,齐国攻晋,取邢、任、栾、鄗等七座城池。这是任邑最早的城文化记载。但是春秋时期的任邑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是一个谜,方有待于文物工作进行调查发现。
在任县县城的东侧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座古城遗址,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东固城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期的任县城址。329年,羯人石勒建苑乡城,县城变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任县,县城迁回原址固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落户,取名古任城。明末习称古城。民国时期更名固城。农历九月十九日、十月十三日有庙会。在东固城的地域里有丰富的文化。如张侯墓,这个墓葬位于东固城村北约1000米处,封土高约七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呈马鞍状。在封土之上建有一寺庙,据传已有上千年历史,在文革中曾屡遭破坏,后经数次重修,香火依然十分的旺盛,当地百姓称为“神堂疙瘩”,意即神居住的地方。
关于任县古城址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当地老百姓称任县城为罐子城,为什么城池会有这样一个名字?相传在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连续作战,被打的七零八落,刘秀一连跑了六七天,人饿马累,当行走到任县城内的护城河边时,一阵头晕眼花,便一头从马上摔了下来。而刘秀醒来的时候,见有一位白发老婆婆,身边放着罐子,用勺子喂他米粥喝。刘秀赶忙急问:老人家,您是何人,住在哪里,谢谢你救我一命。
老婆婆笑笑说,重外甥来到姥姥,还问个啥。说着从怀里掏出来两个锅饼子,说你一定饿坏了,把饼子吃了就顶住事了。
刘秀接过饼子狼吞虎咽的吃完饼子,又把罐子里的米粥喝完,感觉这饭吃的真香,比以前吃的任何一顿都好吃。
吃过饭后,刘秀还向老婆婆问起姓名,想今后回来报答老人家。
而这位老婆婆也不说姓名,只是用手指了一下旁边的石头。
转眼间刘秀坐了龙庭,想起当年的事,便回到了任县寻找老婆婆,找了好长时间没有找到,十分的失望。当他进入任县城时,当时的县令正在修筑城墙,刘秀也没有在意,脑子里还在想找老婆婆的事,边走边在嘴里念道说:石婆送饭罐子城,锅饼两个香米羹,今日我已登龙位,寻找婆婆报后生。县令听到后,吓的赶快向刘秀行大礼。送走刘秀后,县令按照刘秀的意思修筑任县城,并在护城河边建了一座石婆庙,后人根据城的形状,称任县固城为罐子城。
在任县城文化中,还有张县和渚阳城一说。张县城始建于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九月。后汉武帝刘秀于建武六年(公元前30年),将张县并到任县,张县城也随之荒废。张县城又称渚阳城。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将原县城向西移至原张县城旧址,因南边有渚水,故赐名渚阳城。这个城名,延续了200年之多,其城址在今任县城西南3.5公里,约南章固一带。任县境内还有广乡城,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始建广乡县城。东汉光武六年(公元30年),汉光武帝刘秀将广乡县撤销,合并到任县,广乡县城名随即作废,改为苑乡。后赵八年(公元326年)石勒改任县为苑乡县,寻改苑清县。苑乡县在任县的历史上有800年的春秋,隋代开皇16年(596),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县城设在苑乡城。唐武德四年(621),李渊又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县城设在苑乡城。神龙元年(705),河北十七州大水,县城迁往今治,前后经历了近800年。故城址在今任县杨固村西一带。
□ 任县河泽文化
说任县不能不谈这里的河水文化。
任县位于大陆泽。《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说:“大陆泽。在河北任县东北,与巨鹿、隆平二县接界,《尚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古又名广阿、巨鹿、泰陆、大麓、沃川,俗称张家泊,古时泽地甚广,与宁晋泊相连为一,后世淤断,遂分为二,俗以宁晋为北泊,大陆为南泊,旧广平顺德二府之水皆归之,今已湮为洼地。”大陆泽的历史要从先秦时期开始说起。先秦时有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其中就专门记录着黄河流经任县时在此形成一个大的湖泊. 司马迁《史记》记载:大禹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河即黄河,大陆即大陆泽。《山海经》疑称大陆泽为泰陆水。战国时期,因地属赵国的巨鹿郡,改名巨鹿泽。西汉时期大陆泽称为广阿泽,广阿侯任敖的封地就大这个地方。北魏时期称大陆泽为大陆陂。到了清代,任县百姓又习惯称大陆泽为小东湖。《任县志》《隆尧县志》《巨鹿县志》《平乡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称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所汇,波澜壮阔。大陆泽位于太行山东麓,在明清时期横跨任县、隆尧、宁晋三个县,而先秦时期的大陆泽有多大,现在无法描述清楚,但在一个文献记载上看,还要包括南和、巨鹿等县区的一部分。古代的大陆泽,风景秀丽,“平波漫衍”,“一碧万顷”,喜人游览。据记载:周赦王五年,赵武灵王游大陆,曾梦见神女。传说明代万历皇帝之母游泊,落水丧命,万历为其母在泊内的宁晋孟庄村建造了宏伟壮观的庙宇“娘娘庙”。历史上,古历四月朔望日,百里之外的香客云集朝拜,曾为一时盛大庙会。大陆泽是盛产“鱼藕菱茨”的鱼米之乡。据赵州志载:这一带“原野平沃,众流归汇,州之诸邑以为雄长,但靠近大陆泽者,泽下土疏,不可堤防,涉水之地,又多盐卤,以岁记之,十五泽收,征收不免,而徭役倍加焉。”
数千的发展这里形成河泽文化。明人李京在编辑《顺德府志》时将大陆泽风光列在其中,定为顺德十二景:大陆澄波“汪洋千倾势何雄,九河同归一泽中。波静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东。鱼龙吞吐争春雨,鸟雀惊飞向晚风。明月蒹葭杨柳岸,渔舟人唱藕花丛。”明代御史、教育家蔡叆游览大陆泽后写下了“大陆秋纹平,藕花风气清。船如天上过,人在镜中行。湖回远山去,烟消新月生。昔人垂钓处,回首不胜情。”清代环水村是一个四周滨水的村子,居住在这里邑人刘永锡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的生活:
朝听打鱼歌,
暮听打鱼歌。
打鱼之人喜鱼多,
一网往往得百尾。
大者入午市,
小者弃秋波。
赤鲤尺五腾浪出,
人环如堵又如梭。
.......
由于大陆泽的水带来了任县农业上丰收,有“南和任县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柳荫垂钓归来饮,即此便是小江南。”的说法。
□ 名人倍出任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任县水泽之乡,人杰地灵英贤倍出,其中有北魏三游,唐代的寒山与拾得,明代的赵文炳、清代的苗澄民国的董文科,近代的刘子厚,从这些俊良贤才可以读到他们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北魏时期,任县游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特别是游雅,以文采最为出众。游雅字伯度,小名黄头,北魏官吏。渤海高允作《征士颂》“人自弃伯度,我自敬黄头”表示对游雅的敬意对其评价甚高。曾任中书博士、东宫内侍长,迁著作郎、散骑侍郎。赐爵广平子,加建威将军。迁太子少传,进爵为侯,加建义将军。出为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东雍州刺史,假梁郡公。徵为秘书监。和平二年卒,赠相州刺史,谥曰宣侯。著有《论高允》、《上皇太子疏请罪人徙边》等,他修制订了北魏时期三百九一条律令,经北魏太武帝审阅后在全国施行。使北魏作为一个国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法律,对政权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平二年(452)十月,北魏朝中发生动乱。游雅迎新帝拓跋濬即位有功,进爵为侯,另加建议将军。同时,又擢为散骑常侍,专门保护文成帝的安全,深得皇帝信任。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山东平安人民起义,遂封游雅为平南将军,带兵平叛,仅半年就削平之。后出任东雍州刺史,在任廉洁,甚有惠政。召为秘书监,委以国史之任。461年在家乡去世,终年58岁,魏文成帝悲痛万分,下旨追赠,设梁郡公祠,设专人看守祭坟。
游雅死后葬于任县,明清时期的《任县志》均记载,游雅墓在任县城东北一里。封土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据任县老人回忆,在文革前这样的土冢有三座,相传是游氏的家族墓地,后来挖掘了二座墓葬,只留下这一座大的土冢墓,1985年,武装部在此修建靶场,以古墓封土为基堆,加高为靶档。1986年,被任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三游中的游明根德高望重,游肇则为官清正刚直不阿。
西汉时期,有一位将军叫毛泽,以中涓骑从刘邦丰地起义,以郎将入汉,从击诸侯有功。高祖十二年丙午(前195年)被封为张侯。死后埋在了任县,现任县东固城村北约1000米处,顺水河东岸有一个封土,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高约七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这就是张侯毛泽的墓葬,当地老百姓称其“神堂疙瘩”。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大书法家叫陆机,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有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赋今存27篇,比较有出色的有《文赋》。钟嵘《诗品》卷上中对陆机进行了评价:“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於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於公干,文劣於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篇》中称:“子建士衡,咸有佳篇
□ 合和二仙有传说
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时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哼哈”二仙即为寒山与拾得二位高僧,今天苏州的寒山寺,传说是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寺住持,改名为寒山寺。
在《寒山拾得问对录》中有寒山与拾得的对话,其中说“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寒山拾得忍耐歌。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据明代嘉靖版《顺德府志》仙释列传记载:“双蓬头,在任县东三十五里,元时有二蓬头童来此庵,一名寒山、一名拾得、未几飞升去,今遗址尚存。”
邢台市地名办公室在进行地名普查时,对双蓬头及周围有关寒山拾得传说进行了调查,其中有关传说是:
据传,当时任县的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在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当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哈哈二仙”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一跑跑到了浙江天台寒岩国清寺。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收留了他们,把石德改名为“拾得”,并编了故事,说是从寒荒的山野拾来一对和合娃娃僧。
今双蓬头村村东有一家座古刹名为天台寺,是因寒山、拾得曾在天台寺修行,是家乡人以纪念而修建的寺院。2003年在这个寺院内出土了清代乾隆四十六年的碑刻,名为《直隶顺德府任县双蓬头重修天台寺碑记》,文中说“任邑东二仙里旧有天台寺一所.....。”
□ “新市“观点待批判
隆尧唐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陵域内有隆尧的王尹、赵孟、张旺;周围的村庄有魏庄、王贯庄、宋村、南丈、西魏、角城,还有一个就是任县的新市村。
新市村位于唐祖陵的东南封域的内外,这里有一处陪葬墓区。1990年代在新市村北沙坑发现,出土一方唐大中年间《唐故陇西李府君铭志文》,简称《李伦墓志》。由此可以证实这是一处李氏宗族的墓地,与唐皇室先祖同宗。
此方墓志出土后,证实了李伦为生长在陇西的世族之家;而坚持陇西李氏的祖籍是河北的昭庆,也就是今天的隆尧。而且说明了陇西李氏与南郡李氏为宣皇帝李熙的后裔,后从昭庆移民到陇西定居;同时也佐证了李唐祖陵在隆尧这个历史的事实。
由于出土地今归属于任县新市,引起了任县籍学者对此的研究。结论认为:《李伦墓志》“一证明李渊老家是新市村;二证明陇西李氏部分根在新市村。”同时精细推断:“李虎,生于新市,长于新市,娶妻梁氏。李虎18岁时,鲜卑族凭快速反应部队(骑兵),打了过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李虎在乱世为了求生,当了“汉奸”、“假洋鬼子”,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胆大,楞怔,勇敢,不怕死,为李家攫来了第一桶金,并移家武川,完全鲜卑化(胡化)......。”这个结论使本来清楚的结论带来争论。
“愿祔祖考,厝合先骨,致于旧域:邢台之郡,任县之北,新市居疃,唐陵东南三里,瘗于魂殁。”这几句话说的不能再明白了。就是说李伦死后,愿意归葬故里(旧域),这个故里是什么地方?是在邢台之郡,具体在任县之北新市居疃,唐陵东南三里处。
研究历史需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本真,要回到那个历史的年代,用一个实事求是原则去学习,千万不可带有“爱家乡”感情色彩去研究,去断言。如果那样就会得一个错误的结论。为此“任县新市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实际上任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乎一个新市吗?http://s8/mw690/4d3f1acfhcc35d8be4207&690
http://s2/mw690/4d3f1acfhcc35d8f08b31&690
http://s14/mw690/4d3f1acfhcc35d8eea8ad&690
http://s11/mw690/4d3f1acfhcc35d92d1e1a&690
http://s5/mw690/4d3f1acfhcc35da2f6304&690
http://s13/mw690/4d3f1acfhcc35da3707ac&690
http://s2/mw690/4d3f1acfhcc35dd91ffd1&690
http://s6/mw690/4d3f1acfhcc35ddb53155&690
http://s2/mw690/4d3f1acfhcc35df2e105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