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会宁镇尚汪村西不远有个村落叫董家沟,据传,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人在此居住,《邢台县地名志》中说:在董家沟村北的山岗上,在土地庙中存有一石碑,碑文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八九户人家,有尚姓和董姓定居在这里,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尚姓人从此村迁出后才改为董家沟。至今董家沟有很多战国时期的墓葬为证据。

据下井寺的一块碑记说,在董家沟东面的地里原有一片汪洋大水,尚姓迁到这里后,就以姓为名将这里叫尚汪了,并称原来的董家沟为上尚汪,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汪逐渐发展起来了,并分为三个自然村庄,即为尚汪庄、南尚汪和北尚汪,呈品字形分布,从清代的《邢台县志》所保留下来的地图看,这个三村庄相距很近,今属会宁镇管辖。
历史悠久的尚汪村
尚汪村在邢台市的西北向,虽然地处丘陵地区,但村子周围的地势较为平坦,南有冯山,西有张果老山和马鞍山,在北尚汪的北面有一个泄洪沟。


自唐代尚姓在这里立庄以来,尚汪村周围有一个很好的文化环境,如距尚汪村不远有八仙之一张果修练的仙翁山,西北有千年古镇皇寺镇,北面的元代大科学家出生地郭村,东面有相传战国时程婴匿赵武处的赵孤庄,还有苏村、南北良舍、霍楼都在乡村文化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色。

有确切记载的尚汪村历史有多长?根据史料,在唐代开元七年,即公元719年,尚汪村就修建一个寺院,名曰下井寺,现珍藏在台湾光绪版《邢台县志》说:“下井寺,邑西北尚汪村,旧志云唐开元七年创,有石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

在清代时就有人对下井寺进行了考证,说:根据旧志书说法,在下井寺有唐代垂拱元年的石幢,明清时期还保存有《下井寺石浮图》,上面题有年款和建造人,为“垂拱元年邑人王仁皎、霍思忠造”十三字,虽然现在已经佚失了,但说明下井寺并不始于开元年,而是好于唐武则天时期的685年。如果这样,下井寺距今已经有了1324年的历史了,真可谓尚汪村是一个千年历史古村。

从现在尚汪村的村落形态看,尚汪村布局规整,特别是明清以后,由于尚汪村有许多商贾之家,一些民居建筑不仅高大,而且建筑质量也很高,所以到现在尚汪村保护下来很多传统的文化符号,使高大的门楼和封闭式中规中矩的四合院,上房、高墙、青砖、布瓦成为当时的建筑语言符号。


尚汪村的民风勤劳淳朴,这里保存有冀南一带建筑风格的民居,民居建筑一般来说多用青砖铺砌,一些富裕的家户从基础开始用整形的青石条砌成,上部再改用青砖,建筑呈长方形,主房为座北朝南的“两甩袖”建筑,更比配房高出三至五步台阶,并延主房轴线砌有甬道通往各房,建筑屋顶形式多为平顶式并配以平檐式门楼,门楼多朝东向开门,门两侧和门首有门联,写有吉语。门楼两侧有砖雕和石雕作品,内容亦为民间喜闻乐见吉祥符号等。
北尚汪的“财主宅子”
到尚汪村必到北尚汪,到北尚汪不能不去看北尚汪的“财主宅子”。这个“财主宅子”就是田麻痒庄园。

田麻痒庄园占地有十亩有余,建于1914年,即民国3年,是河北保护最完好的农村地方庄园,目前田麻痒庄园已经成为河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麻痒庄园的主人为北尚汪村的田永全,因他的小名称为麻痒,故称田麻痒庄园。田麻痒本是清代末年的一个落举秀才,后来弃学从商,创业初期为一个走街串巷的卖油郎。后来离开家乡后,做起了煤油生意,买卖也就越干越大,有人说田家不仅在外地有买卖,在顺德府也开了好多的商号,后在京津地区发展起来,成为一个颇有实力的煤油商人。民国初期,田麻痒衣锦还乡回到了北尚汪村,在这里置地建设了这座大宅院。并分给几个儿子居住,田家后人在解放前还居留在尚汪村,土改时,田家被革了命,家产分给了农户,田麻痒一家也去了外地,有人说去了国外,还有的说到了北京天津一带。
田麻痒庄园为田麻痒经商发迹之后建设的,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后由两个儿子田德景、田德同居住。这座建筑有人说田麻痒庄园为古堡式建筑,也有的人说为组合式四合院建筑,还有的说田麻痒庄园有一些西方东西,等等之说都反映出了庄园建筑的特色。
去过田麻痒庄园的人都可以发现,这个建筑群是预先进行过规划的,庄园的建筑座落北尚汪村的北侧,庄园的北面为一个泄洪沟,整个的院落建设在一个轴线上,有一个宽大的通道,为青石铺砌的甬道,甬道3米宽,南北长有五十余米。

在甬道的南头有券门,券门面南为拱券形,这就是田麻痒庄园的正门,正门门券上方有一砖雕匾芯,并有四个砖雕楷书大字“熏风南来”,正门正南有一高大的“山”字影壁,影壁的顶部为筒瓦歇山式。在甬道左右两分为两大组四合院建筑群,在每一组院落的入口处有家丁房五间,从家丁居住的院子可通往甬道上的保卫楼,保卫楼建于甬道的南头,为一卷棚顶建筑,南北两侧有圆形的瞭望窗,面南的一面圆窗下有砖雕楷书大字“保卫楼”三字。保卫楼的正处于甬道之上,这个位置正是通往每一个大院的必经之处,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有人说是古堡式庄园是有一定道理的。
田麻痒庄园原来共有172间房屋,有东西两大花园并建有戏楼,院落的后面有马棚和长工居处40多间。四合院北面是“义学”,由田家出资供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

东西每一组四合院都为两个三进式院落,每院的上房为五间,三明两暗,房基高于配房,庄园院院相通相联,可分可组,每座四合院各有房屋18间,均有正门、二门。这八道门连同庄园的大门,每到节日期间,张灯结彩,灯火相连,有“九门相照”的美誉。
田麻痒庄园的“三雕”
到北尚汪参观田麻痒庄园主要是看庄园的建筑艺术。在这里看的是邢台“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从这里的“三雕”作品中你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解读邢台乡村历史与民俗,体味一个家庭的兴衰和发展。

在建筑上,田麻痒庄园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传统,突出了地方特色,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整个庄园由院落、公共空间及花园等组成,主体建筑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有的风格和文化,可以这样说,从这座乡村保留下来的地方庄园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和”与“含蓄”,在格局上有着西方的建筑思想,而在每一处院落中还透露出传统四合院的文化。庄园以一修长的石砌甬道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了有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建筑构想。整个院落不仅庄严、淳朴、规整,体现了一种封闭和隐密,而在每一处建筑装饰时,反映出一个活泼自由及空灵的内心世界。

庄园的建筑为砖石结构的构筑物,用规整的石条砌墙,房屋的上部改用青砖,手法为暗丁交错,叠压坚固,其上出檐,做工讲究。在庄园的后面还有一个通往村外的一个暗道,这条暗道全部为青石砌成,与庄园内的房间相联,暗道设置的功能主要是以防不测。据村中老人讲,庄园原有大花园,里面种植着奇花异草和各种树木,另建有莲花池、养鱼池,园内有许多禽鸟,园子虽不大但非常景致,每当传统节日,庄园在这里请来戏班热闹非凡。

庄园建筑在装饰上大量运用了砖雕、木雕、石雕,这些雕作手法熟练,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根据部位的不同,采用的雕刻手法也不同,有突出的高浮雕,也有精细的线刻,还有透灵的透雕等等。
庄园的东西两大组院落对应有两个包框墙式影壁,墙体为青砖实砌,小平砖顺铺而成,上部是仿木作的斗拱,顶为歇山式或硬山式,采用了小式瓦作的手法,筒瓦配以如意形滴水,装饰丰富造型庄重而美观,在影壁的中央各有仿建筑式神龛,有门有窗,有廊有柱,有顶有阶,有脊有吻,神龛为整块青石雕成,另外的神龛的雕工更为精致严谨,在廊上增加了两根雕龙石柱,两龙在柱子上盘绕,龙首仰起突出,形态生动自然,在一个小小神龛运刀有余,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艺术手法,从中不难发现庄园建筑者的高超艺术修养,也同时看到了当年田家的富庶,村子里的老人回忆说,整个院落花费了五十万两,仅院里的石雕神龛一个就用资300两银。

在庄园里的所有的木构件上,无论是门窗、挑檐、檩头、隔扇、屏风、过梁等木质材料都有精美的图案和木雕作品,内容有常见的花卉、人物、纹钸等。如隔扇有拐子格心,门头上的荷花,特别是在庄园里的每一个雀替,式样繁杂,运用人物,动物、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寄托主人对生活美好的希望,如门头上的雕有一片荷叶和一个推金山车的人物,车上还有一面旗,其表现为“和气生财”喻义,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有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葡萄松鼠祥瑞图案,这些都给这座庄园建筑增添文化特色。

在庄园内随时可以读到很多传统的词句,如:“忠厚家风”“诗书报国”“慎言行”及“积珠玉不如积德,友富贵不如友仁”“积善余庆万象沾雨露,益寿延年五云沐天恩”等等内容的联句,这也充分显示了庄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