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寺院之净土寺:邢州净土寺寻踪

标签:
至温僧尼禅院宋碑王全斌净土寺杂谈 |
分类: 文化踏访 |
很久就想写一篇介绍邢台净土寺的文章,这是因为净土寺与邢台的佛教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元代汉传佛教的发展也与净土寺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这样说没有净土寺,就没有万松这样一个高僧大德,也没有曹洞宗的今天,更谈不上少林寺的元代中兴。但这篇介绍邢台净土寺的文章不知道怎么写,如何写,又怕自己写不好,曲解了历史,不能正确的评价先贤至德大师的功绩,所以迟迟没有动笔。
像我这样岁数的人没有见过邢台净土寺,而邢台的老人见过净土寺的人也不多,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建大师梁思成与刘敦桢等先生来邢台的时候,净土寺的建筑已经保留不多了,1936年10月19日,刘敦桢与陈明达、赵法参等四人从北平出发,对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进行考察,在考察完涿州永乐寺及东禅寺后,又赶到了新城县的开善寺,23日考察了行唐县封崇寺,10月27日,刘敦桢一行来到邢台,当时刘敦桢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10月27日 星期二 睛
凌晨五时半起床,甚寒。七时十五分搭平汉车,十时三十八分抵邢台,寓西关外华北旅馆。邢台城墙收分颇大,又以砖建城楼。午后二时往县政府,接洽调查事。嗣至城东北隅开元寺、观宋幢、金钟、元塔、转北门,访净土寺及元塔.....
........
关于净土寺,刘敦桢先生是这样记述的:
净土寺在(顺德府)北门内西侧,有大殿三间,已半圮,据式样及殿内佛像观之,决为明构。惟殿西北小石塔一座,亦密檐塔式样,题“万松大师舍利塔”,建于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
时隔二十年后,又一位名叫刘慧达古建专家来到邢台,对邢台净土寺进行调查:
净土禅院 天宁寺东北有净土寺,宋时名净土禅院,寺亦久废,现在重要文物有宋碑、元塔各一。
在邢台的地方志书中,有关于净土寺的也是很少的,其中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是这样写的:
净土寺,天宁寺东北,旧志谓元至正元年建,今寺有宋初碑已称重修,则不始于元矣......谨按旧志,相传寺为佛图澄遗迹,初无确证阙疑可也。
我无法找到对净土寺更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座寺院看来早已被这座城市的人给改造了。
净土寺的建筑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其历史却永远不能被抹杀。
根据有关金石资料记载,邢台净土寺始建于唐代,但始建的确切年代不详,在公元877年,即唐僖宗乾符四年,李存孝出任邢州、州、磁州节度使时,曾请旨敕额,“不逾月间敕院额至”,净土寺称之为净土禅院,有僧智从等五十多人,由此看寺内的供养人数可以想象当时的净土寺规模已经不小了。
邢台净土寺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还有一通宋代的石碑,这块石碑是宋代王全斌所立。
王全斌,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 908年),卒于宋太祖开宝九年( 976年),并州太原(分属山西)人,是五代至宋初的著名将领。在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邢台看到许多与王全斌相关的历史资料,早在1990年时,在李演庄村北的一个田地发现过一个经幢,根据幢上的题记知也是王全斌所立,现在这个经幢保存在郭守敬纪念馆中。
王全斌所立的这块石碑为《大宋邢州净土禅院碑》,碑高三米许,碑文四千余言,记载着净土寺的历史沿革。据刘慧达说:
碑首盘螭,雕刻遒劲,中开圭形龛,刻倚坐像,背面同处刻结跏跌坐佛。螭首正面下言横镌“敕留净土禅院”六字。
“敕留净土禅院”中的“敕留”二字是指周世宗柴荣灭佛一案。
周世宗,河北邢台人,是后周郭威的养子,公元954年,后周世宗即位,年号显德。
历史上的后周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为逃避兵役或其他劳役,纷纷躲进寺庙。另外,有些在逃的罪犯和奸邪之辈也隐入寺庙“托住持而隐恶”。一时间,各地造寺成风,私度僧尼现象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施政措施来振兴经济,其中包括“抑制佛教”政策,他下令销毁佛像以铸钱,同时勒令日益增多的僧尼还俗。在下的诏书上说:“近览诸州奏闻……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宜举旧章,以革前弊……诸道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抑停废。”诏旨颁布后,废佛之风席卷全国,当年就废去寺院30336所,僧尼还俗者大约6万人。邢台净土寺因有敕额而得到了敕留。
由于此碑的历史价值,当时的国民政府在1936年将《大宋邢州净土禅院碑》移至县署西侧,也就是今天的邢台桥东区人民政府门口,并立了移置铭记。据后来的文物调查所知,这块宋碑与天宁寺赵子昂所书《大元顺德路大天宁禅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铭》在文革时期所推倒在地,也有人说将碑砸碎后埋在政府门口一侧的土坑里。
说净土寺不能不说一个与净土寺有关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就是万松行秀,为曹洞宗高僧,名声极大。
万松行秀(1166—1246),俗姓蔡,河内(河南怀庆)人。十五岁参拜邢州净土寺赞允和尚剃度出家。学成具戒后,又抵燕(北京)参拜庆寿寺主持胜默光,胜默光是曹洞宗雪岩满之传人。半年之后,胜默光推荐万松参访磁州大明寺雪岩满禅师。在两位大师引领下开悟,《续指月录》中有雪岸满开悟万松偈:
你但行里坐,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观见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
要他放弃参死句,困顿于言下,并以禅宗顿悟宗旨开导万松。后万松忽有省,“复看玄沙未彻语”,经请益,雪岩说:
待汝头生角来,脚手生出爪牙来,然后讨棒吃。
机缘契合,有一天燕京潭柘寺大和尚过大明寺,万松深夜扣门请教,问: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得到的回答是:书记若会,死句也是活句,若不会,活句也是死句。听到此话万松猛然悟出,于是见鸡飞而彻悟,万松开悟后要回邢州净土寺时,向雪岩满辞行,满付予衣偈,勉令流通大法,传曹洞青源一系之禅。
万松回到邢州净土寺后,退隐于寺内万松轩,并以此为号,后来自称万松老人。
1193年、1197年,金章宗两次诏请万松到禁庭中升座讲法,“帝亲迎礼,听讲佛法大义之精妙,有闻所未闻处,于是大有感触,赞叹万分,亲奉锦绮大僧祇支(袈裟),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
蒙古军进入燕京之后,通过万松的努力,减少了因战争对生命的杀戮,也由于万松的佛教地位与影响,耶律楚材等文人投入门下并在元廷政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宋代以降,禅宗中的两大支派临济宗与曹洞宗特别昌盛,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说法,万松行秀与临济宗领袖海云印简联合恢复了中原一带佛教秩序,元太宗二年(1230)奉诏再主万寿寺,万松是作为中原地区佛教的最高领袖,得到大元王朝承认。
万松行秀在中原弘法弟子众多,有雪庭福裕、全一至温等人。
雪庭福裕,俗姓张,字好问,号雪庭。太原文水人。投于万松门下十年成为其嫡系传人。出世后相继主奉福、少林寺。
全一至温禅师,为邢州郝氏子,六岁时剃度出家。十五岁时参万松成为侍者。后为主持大龙光华严禅寺。1247年,海云印简总管中原释教时,全一至温成为其助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太保刘秉忠奏请赐号全一至温为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
1246年,这一年万松行秀已经八十一岁了,他书写偈语说:“八十一年,更无一语,珍重诸人,不须我举。”圆寂后,弟子在北京修建一座墓塔,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不知何年,有人在墓塔前开起了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到了公元1606年,也就是明万历三十四年时,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当他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顿时醒悟,募捐将塔买下并进行了翻修,长居此中守护砖塔。清乾隆年间,又将这座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加高至九级。并在塔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上书“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王永恩奉敕重修”
万松圆寂三十六年之后,这一年是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邢台净土寺为了纪念万松行秀,在净土寺大殿的西北侧建造了一座密檐七级宝塔。
明人刘梦谦有诗说:
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
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
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
不读从容录,安知是老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