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踏访 |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乃复名北川县。1987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境内有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猿王洞自然风景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片口自然保护区、千佛山生态旅游区、九龙谷生态旅游区、黑沟生态旅游度假村、玉皇山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香江湾旅游开发区、药王谷旅游景区、古城堡——永平堡遗址、古人类遗迹、红军遗迹等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羌族风情为一体的颇具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聘请资深专家和权威机构开展羌禹文化、气候环境与生命科学、红色文化、古羌建筑文化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已分别在北川设立生态与环境观测基地。西羌九黄山猿王洞风景区争创国家4A级风景区通过国家验收。
一、北川气候环境独特。
北川气候监测挂牌
北川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76.2%;北川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地广人稀,加之近几年来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生态十分优美。
神奇的北纬31度造就了中国的达沃斯。北川正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交汇地带。北川西面是茂县,跨过茂县的土地岭,便进入了干旱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区;北川的东、南面分别是江油和安县,海拔一下子降到500米以下,降水明显增多、气温明显升高;北川的北面是平武、松潘,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明显降低。北川这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锁在深闺无人知的最适合人居的神奇气候小区,直到2005年10月,中国气象科学院的专家们应邀到北川考察才发现。2006年10月19~21日,第五届全国气象、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北川召开,专家学者们对北川的气候环境赞不绝口。经权威专家用最先进的精密仪器测定,北川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1~28万,比周边的中心城市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一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的天数达到200天以上,平均干湿度在70%左右,风速每秒在2米以下。专家们认为,北川的气候环境综合指数比黑龙江、山东、海南、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知名旅游景区还要优越,是典型的舒适型(或叫康乐型)气候环境。
二、北川是古人类居住地。
1989年4月,北川甘溪甘龙洞挖掘出许多“龙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鉴定,其中一个是距今一、二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一些专家建议将这一古人类遗址命名为“北川人”。)2005年8月起,四川省考古队在猿王洞景区烟云洞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的用火痕迹,经测定,在距今2万年左右。这是四川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用火痕迹。同年10月该考古队又在江油、北川交界的大水洞(吴家后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陶片600余件、石器10多件、石器坯子20多件,数件骨器和大量古动物遗骸。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距今5000年左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分析,相关专家学者们认为:古蜀人的活动和迁徙路线大致为:茂县云盘山—茂县土门—北川甘溪—江油大水洞—绵阳边堆山—新都宝墩村—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它不仅勾勒出巴蜀大地的先民从游牧到狩猎到农耕的发展历程,为大禹治水从岷江之源到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也反映了巴蜀文明的发展进程。北川是巴蜀文明、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1989年4月,北川甘溪甘龙洞挖掘出许多“龙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鉴定,其中一个是距今一、二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一些专家建议将这一古人类遗址命名为“北川人”。)2005年8月起,四川省考古队在猿王洞景区烟云洞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的用火痕迹,经测定,在距今2万年左右。这是四川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用火痕迹。同年10月该考古队又在江油、北川交界的大水洞(吴家后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陶片600余件、石器10多件、石器坯子20多件,数件骨器和大量古动物遗骸。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距今5000年左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分析,相关专家学者们认为:古蜀人的活动和迁徙路线大致为:茂县云盘山—茂县土门—北川甘溪—江油大水洞—绵阳边堆山—新都宝墩村—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它不仅勾勒出巴蜀大地的先民从游牧到狩猎到农耕的发展历程,为大禹治水从岷江之源到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也反映了巴蜀文明的发展进程。北川是巴蜀文明、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三、北川是大禹故里。
禹穴沟--洗儿池
大禹出生时血染红的血石
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县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四、北川羌族聚居地。
大禹羌族祭祀活动
现存最早的县志,由时任县令姜炳璋主持编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印成书的《石泉县志》中详细记载了县境少数民族的渊源、分布、习俗及其被汉化的情况,一张番寨图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2003年7月6日,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于2006年10月25日起施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与民族所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共同建立的羌学研究中心已于2006年6月挂牌成立。
五、北川是革命老区。
红军纪念馆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县境,在县境相继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红军夺取千佛山战役的胜利、确保北川峡谷畅通和红四方面军10万大军顺利西进、实现与中央红军和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红军及为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北川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2004年,北川被列为全省36个红色文化旅游点之一;2005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红色文化基础研究;完成了千佛山-小寨子沟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本稿以谢兴鹏先生稿为基础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