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云和他的书画艺术

(2007-05-27 01:16:58)
标签:

黄云书画

全椒书画

黄云

书画人物

分类: 书画评论
 

黄云和他的书画艺术

 

张 

 

(一)

 

老树声丝久未闻,秋霜乍落忆前尘。

东山逦迤行人早,迢谷崎岖飞鸟频。

檐下高谈今古事,渡头闲饮往来人。

此情忽近又成远,村友来时始觉真。

                         ——黄云《重聚》

    这是黄云先生对故乡的记忆。1969年5月黄云出生于和县石杨镇东山村。这里山环水绕,四季宜人。故乡的山山岭岭、一草一木,伴随他走过了艰苦的童年。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比较贫穷,幼小的他就很懂事,常常帮父母挖一点猪菜,干一点农活。这让他有机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泥土的气息。从而唤起了他对艺术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每遇春节,村里有点学识的人就忙着给左邻右舍写春联,他总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让他着迷,充满幻想,这或许就是他对书画艺术的启蒙。童年的黄云学习努力,成绩突出。1984年他和哥哥黄锋一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学校,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父母看着地面铺满的厚厚的爆竹纸,舒展了眉头。而黄云自己也不会想到:他正开始走上一条漫长的艺术之路。

 

(二)

 

耕耘斋畔月初落,

云壑堂中墨未干。

              ——黄云《忆昔》

    15岁的黄云走入和县师范的大门。有一次他来到罗积叶先生的画室——耕耘斋,先生正在挥毫,优美的线条在他笔下流走,浓墨淡墨在宣纸上渗化,溪桥、流水、青山、飞鸟,云气氤氲,历历在目。这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兴趣,从而开始了山水画的学习。罗师教授古代绘画技法,于是和县师范画室的灯光夜夜长明。黄云先生难忘师范三年的学画生涯,每个日夜如在昨天。他从树木、山石入手,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罗师教导严格,从而使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今天我看到了黄云先生作画时纵情挥洒,这与当年的苦练密不可分。

    为了提高绘画的表现力,他刻苦自学,磨练意志,先后自学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内容。从小学教到了高中。书画之道,是要以文化知识垫底的,。自古以来凡大家必有渊博学识。他日夜读书,手不释卷,珍惜点滴时间,书画终于有了新的境界。在校期间,因在和县举办个人展览,认识了著名书法家刘墨村先生,并结下了师生之谊,受益匪浅。近年来黄云先生在创作之余,集中精力,学习古典诗词。师从椒陵诗人项东升。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先生评价他“诗思清丽,格调老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是容易的,在多方面均有进展,实属不易。黄云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他的书画作品日益精进,得到了许多书画名家的赏识。他说:“我如果有一点点成绩,那是来源于许多老师的无私教诲”。师恩难忘,2006年在罗积叶先生遗作展上,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耕耘斋与耕云斋》(发表于《皖江晚报》),深情回忆他与这为老师的交往。他自己将斋室取名“云壑堂”,正是为了传承老师的山水艺术。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还应邀担任大型文学季刊《笔峰》的美术编辑,他要以此为平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

 

霜林收宿鸟,落日照平畴。

往事因风散,芳华逐水流。

浮名空易得,清史本难求。

闲弄雕虫技,萧萧纸上秋。

               ——黄云《感怀》

随着书画水平的提高,黄云先生声誉日隆,全椒电视台为其拍摄了专题片《翰墨寄真情》,全面介绍他的艺术成就。滁州电视台也为其拍了专辑,宣传他的作品。《滁州日报》对他进行了人物专访。他变得忙碌了,然而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清醒,决不欺世盗名。他尽量推卸一些社会活动,而保留自己的创作状态。当他间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同行都很惊讶,佩服他竟能如此“坐得住”。书画本为寂寞之道,不可虚掷光阴。而对于书画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这些年,他已取得骄人的成绩:国画《听松》获全国政协、中国新闻社书画征稿二等奖;《雪景寒林》获教育部全国教师美术作品展评三等奖;《云壑飞流》获安徽省教师美术作品评比二等奖,滁州市一等奖。在“黄山杯”全国书画比赛中获二等奖,“江海杯”书画比赛获一等奖。作品参加全国、省、地各级展览,并赴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并散见于各大报刊、作品集、画廊、文博单位。他也因此成为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全椒县书画协会理事等。可是他从不看重这些。他常说:“艺术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力量,而不在名气的大小”。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求索书画的人,他的诗记录了他的心态:“浮名空易得,青史本难求”。宁可少画,决不敷衍。

 

(四)

 

凝睇灯前百感生,半生寥落泪晶莹。

小楼独看云边月,深院愁听花里声。

无限东风无限事,一番夜雨一番情。

如何咫尺成千里,遥忆当年垄上行。

                                       ——黄云《无题》

    我曾询问过黄云先生此诗的内涵,他说这只是表达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我猜想:他心目中一定有了更加高远的目标。人生其实就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向前奋进的过程。他的书画作品每年都有突破,这正是一种自我完善。凤蝶冲破蛹才能自由飞翔,黄云先生正朝着他的理想逼近。

    一个艺术的成功者往往会想到回报。他曾在滁州各地,义务为百姓书写春联。而对故乡,更怀有浓浓的情愫,和州书画院举办“故乡情”采风活动,他积极参与,献字献画。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落成,他献出精美的作品。故乡人的肯定,这或许就是他的理想。而故乡人的赞赏,更是他心灵的慰藉!我曾在他的《砚边画语》中读到这样的语句:“东山是我心灵的净土,绘画的源泉。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土地,是真实的自然。她平凡、朴实,然而一沟一壑,一溪一泉,无不是人类最高的审美需求。我画东山,因为它无数次牵动我的情感,唤起我的回忆。我被感动着,所以也希望感动别人……”

    我明白了他书画的落款常常会署上“东山“的含义,也衷心祝愿他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