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绩效考核之123比率计分法(原创)

(2012-03-02 08:33:34)
标签:

绩效考核

计分方法

比率计分法

123比率计分法

目标值

余平豪

杂谈

分类: 老豪观点(原创)

作者:余平豪

 

绩效考核标准构成要素中有一项为“计分方法”,如果说“考核指标”是解决绩效考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计分方法”则是解决如何将考核指标达成情况转化为分数的问题,计分方法在绩效考评标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重要,不同的计分方法可以起到不同的绩效文化导向。目前常见的绩效考核计分方法有比率法、层差法、非此即彼法、说明法、扣分法等,本文重点探讨一下比率计分法。

本文根据目标值设置个数的多少将比率法分为单目标比率法、双目标比率法、三目标比率法,又称123比率计分法:

一、单目标比率法

单目标比率法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多见,操作较为简单,考虑因素较少,由实际达成值x除以目标值a得出比率,再乘以权重分k直接得出该项指标得分,公式表示为:f(x)= 注释1

应用举例:某家公司业务员的有一项考核指标“销售额达成”,本期考核实际达成值为80万,计分标准如下:

 

目标值(a)

权重分(k

100

80

 

则该业务员本期“销售额达成”指标考核得分f(x)= 注释2=64

从上可见单目标比率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操作方便,直观反映指标达成程度。如果从分数数值达成看,单目标比率法有“只要有业绩,都可得分”、“上不封顶,最低不扣分”的特点,不考虑责任底限和上限的情况。

二、双目标比率法

双目标比率法就是在单目标比率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责任底限,低于责任底限不得分,目标值为a,基本值(底限值)为b,权重分为k,公式表示为:f(x)= 注释3

应用举例:某家公司业务员的有一项考核指标“销售额达成”,本期考核实际达成值为80万,计分标准如下:

 

基本值(b

目标值(a)

权重分(K

60

100

80

 

则该业务员本期“销售额达成”指标考核得分f(x)= 注释4=40

如果记得单目标法中的例子,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达成80万,为什么一个最后得分64分,一个最后得分40分呢(后者要达成92万才能得到同样的分数呢)?

——这就是双目标比率法的优势所在!双目标比率法有着显眼的底限值,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大了被考核者得分的难度,而且基本值拔得越高,得分越难。

从分数数值达成看,双目标比率法有“不超过底限值不得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特点。高的越高,低的越低,如果低于底限值,还可能得负分——不仅该项指标不得分,还要倒扣分。

双目标比率法一般适用于有底限值的情况,但得分结果可能出现的范围也比较难控制,公司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说明法来约定是否上不封顶、是否得负分的情况。

三、三目标比率法

三目标比率法就是在双目标比率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上限值,超过上限值按上限值计(不另外赋分),目标值为a,基本值(底限值)为b,挑战值(上限值)为c,基本权重分为k,达到基本值赋分k1,达成挑战值赋分k2,(本文设k1=60%*kk2=120%*k,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他值),公式表述分两种情况:

1)当b<实际达成值xa,公式为:f(x)= 注释5

应用举例:某家公司业务员的有一项考核指标“销售额达成”,本期考核实际达成值为80万,计分标准如下:

 

基本值(b

目标值(a)

挑战值(c

权重分(K

60

100

120

80分(设k1=0.6*kk2=1.2*k

 

则该业务员本期“销售额达成”指标考核得分f(x)= 注释6=40

2)当a<实际达成值xc,公式为:f(x)=注释7

应用举例:某家公司业务员的有一项考核指标“销售额达成”,本期考核实际达成值为110万,计分标准如下:

 

基本值(b

目标值(a)

挑战值(c

权重分(K

60

100

120

80分(设k1=0.6*kk2=1.2*k

 

则该业务员本期“销售额达成”指标考核得分

f(x)= 注释8=88

如果从分数数字达成来看,三目标比率法得分分段为:低于基本值b0分,刚好达到基本值bk1分,高于基本值而低于目标值按公式1)计算得分,高于目标值而低于或等于挑战值按公式2)计算得分,高于挑战值得k2分,整个得分根据难易程度呈折线形状(故绩效管理专家胡八一先生称之为难易折线法)。

三目标比率法操作相对要复杂些,考虑的情形也比较周到,当然体现的考核文化也就要中庸一些,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采用。

以上就是123比率计分法的介绍和探讨,企业该如何选择和设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具有很大的技巧性,很多细节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注释:因没本栏公式排版不便,所有涉及公式均保存为图片格式,请对照查看:

 http://s14/middle/4d3d7a16g7905a44e520d&690


(本文写于201231日,作者余平豪。发表于《欧帝尔人》第10期。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