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俞樾第二故乡

标签:
临平德清南埭苏州故乡 |
分类: 俞氏人文 |
大多数人认为苏州是俞樾的第二故乡,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临平才是俞樾的第二故乡。
俞樾一族世居于湖州府德清县东门外的南棣,俞樾在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出生于德清南埭鹊喜楼。南埭圩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只住了三十余户村民,俞樾在南棣居住了四个年头,自认为第一故乡。以后,但凡俞樾为人题字必落款“德清俞樾”,他有三枚印章,分别是“德清俞氏”、“乌巾山舍”、“南埭村民”,以示不忘德清。晚年所撰《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中坦言:“余衰且老,犹倦倦然为吾桑梓之邦望也”。
这时俞樾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俞樾四岁以后,因南埭村偏人少,找不到合适的塾师,难以从师读书,他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就住到余杭外婆家临平求学。古时孟母三迁,而俞母只一迁。当时临平属仁和县治下,是个小镇,东西长不过三里,南北宽仅二里。虽然窄小,但历史却是甚为悠久,还常有文人墨客宦游驻足、游历,文化积淀颇厚。。
1825年,俞樾初到临平,在潘家桥东面的史家棣戴宅租赁房屋居住。史家棣的史尚节,是康熙朝丙戍年的翰林。到余杭临平后俞樾于此开蒙。俞樾从小聪慧,过目不忘,显出不凡的天赋,令长辈惊讶。俞樾七岁,便作有“今夕逢除夕,开辅驭绿袍”佳句。
俞樾刚满七岁的时候,俞樾的父亲看上了妻舅姚平泉的四女姚文玉,文玉年长俞樾一岁,知书达理,贤淑聪慧。姚平泉也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吏部外放他知县。因不想当官,一直不肯上任。后赐他为教谕。俞、姚门当户对,姚平泉自然应诺。于是下聘单、换八字,和姚文玉订婚,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从订婚到十九岁完婚都是在临平。1842年,俞樾二十二岁,长子俞绍莱
九岁时,俞樾就会写文章,还自作注解。
俞樾的兄长俞林授馆于临平福建巡抚郑梦白宅。郑宅藏书甚富,采辑史料,缁积珠累,对俞樾学业的进步影响很大。
俞樾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16岁时应童子试,取入县学。他轻而易举取得了府试的资格,小荷才露尖尖角。
二年后,从临平再赴杭州应省试,中式副榜第十二名,即使是副贡,也脱离了本府、州、县学,有了升入京师的国子监深造的“贡生”资格。算得上是正途出身。真正成为读书人了,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又过了七年,到了道光二十四年八月(1844),俞樾从临平再赴杭城,去应甲辰科乡试。三场下来,吉星高照,俞樾中了个中式正榜,有了乡试正榜的资格,可以到京师去参加会试了。
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作为浙江德清县举人进京赴考春闱,中第六十四名进士。
尔后要在礼部在保和殿的复试,面对"淡烟疏雨落花天"题目,泱泱洒洒地撰文解答了这道难题。
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典礼勘为隆重,唱名毕,乐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黄榜挂出,俞樾不但被赐进士及第,而且在保和殿一同复试的诸人当中,居然名列第一。俞樾被授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
咸丰五年(1855年)俞樾出任河南学政,但出试题被“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被御史曹登庸参了一本。本是一条死罪,但幸亏曾国藩为他说情,命是保住了,“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俞樾官是做到头了,书还是可以教的,俞樾的同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邀聘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在苏州一直居住到1907年去世,时长52年。之间偶然在杭州、上海讲学小住。
虽然俞樾在苏州居住的时间最长,俞樾在临平开蒙受业;在临平订婚、成婚、生子;在临平通过乡试、府试;又是从临平赴京赶考,俞樾人生最重大的事情都是在临平完成的。所以临平才是俞樾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