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回族俞氏对昆曲艺术的贡献

标签:
俞瀔泰州渔壮园桃花扇昆曲红楼梦俞国鉴 |
分类: 俞氏人文 |
昆曲是百戏之祖,源于元末江苏的昆山。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18日评定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
清道光《泰州志》记载,俞氏家族是明永乐年间俞兴一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把在明朝发源于苏州府昆山的昆曲也带到了素有“儒风之盛 ,夙冠淮南”之誉的泰州。
与扬州、金陵同有漕运之利的泰州虽地处江北,却因移民和商贸而深受江南文化影响。到了康乾年代,泰州城内昆曲演唱活动臻于极盛,大户人家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私家戏班”,俞氏是泰州宫、陈、俞、缪四大家族之一,当然也有自己的私家戏班。
泰州俞家对昆曲贡献最大的当数俞瀔,字锦泉。他的父亲是俞铎,清顺治九年(1653)的进士,俞瀔虽未中举,却以廪贡生的身份被荐为候选内阁中书,廪贡生是享有朝廷津贴的。他性情静逸,对仕途淡然,喜爱“耽志林泉,构渔壮园以处四方宾客,日与名士饮酒赋诗,不减玉山草堂之盛”(《雍正·泰州志·隐逸》)。
俞瀔喜爱昆曲,精通音律,“既擅渔阳之鼓,复弄桓伊之笛,诸姬奏大小十番,皆亲为领袖”(《巢民文集》。他在城北三里的下坝地区施家湾,建造了私家园林“渔壮园 ”谐音“俞”,当时在泰州地区与如皋冒氏“水绘园 ”齐名。园中有池,园中建舫亭、流香阁作为戏剧表演场地,专门供其家班表演用,此地后名俞家花园。
俞锦泉不惜重金从苏州吴门聘请了南曲首屈一指的沈恂如作为家班的教习,在他的指导下,俞锦泉家班的演员的演出水平自然非同一般,当时,文人之间经常通过观摩的方式彼此交流 ,赋诗酬唱 ,顾曲品题,以示风雅。其时活动于扬、泰地区的明末遗民与文化名流冒辟疆、孔尚任、邓汉仪、吴嘉纪、黄云、陈维崧等长期在此园盘桓。《道光 泰州志》也记载“渔壮园,在州治北三里,国朝康熙年间俞瀔、冒襄、孔尚任辈觞咏于此”
当时的俞锦泉家班以“女部”百余人的规模而翘楚一时,之所以称为“女部”因为家班全部是女演员。是明清以来,乃至中国戏曲史上最大的昆曲家班,
其规模相当于现在的江苏京剧院,每年供养班子银两以万计,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主人均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基础,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而且大多拥有较高的戏曲创作、表演与鉴赏水平,有的还亲自参与剧本创作和演员的教习工作。为家班的建立与演出提供了保证。
俞锦泉时常在家中大宴宾客,演剧待宾,周旋于文士之间, 其家班的表演一时名冠大江南北。如丁日乾《扬州红桥舟中观女郎演剧歌(女郎:俞水文家伎)》诗开头云:“平山堂上踏青多,平山堂下舟满河。花苑秋千红袖舞,柳堤丝竹青娥歌。”结尾恋恋不舍地说:“莫教彩楼空散去,二十四桥空徘徊。” 孔尚任在《舞灯行赠流香阁》 诗中盛赞“俞君声伎甲江南”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来苏北治理水患,留滞泰州一带三年之久。河工因故停顿后,与知州施世纶不和的孔尚任处境日艰,而他正在撰写《桃花扇》,俞锦泉经常给与接济,对撰写中的《桃花扇传奇》也得其指点,窘困中的孔尚任备受感动,感慨至深:“仆之穷途,岂但一饿先生之怜才岂但一饭(《湖海集·与俞锦泉》)。
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也在俞锦泉的襄助下得以创作并改编为昆曲,并由俞锦泉家班首演,一炮打红,以后又到扬州、南通、如皋等地巡回演出,影响扩散到全国。
到了俞锦泉的玄孙俞国鉴一代,他是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以母病不赴官,成为泰州“芸香诗社”的创始人。俞锦泉家班虽散,但文化精神不散。
仲振奎是泰州名家,他是俞梅母亲内侄孙。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即《红楼梦程甲本》正式刊印的第二年,他将《红楼梦》删繁就简,便谱写改编的昆曲折子戏《葬花》。以后又改编成五十六出的昆曲《红楼梦传奇,《红楼梦传奇》50折,仲振奎是改编《红楼梦》的戏曲剧本第一人。
俞国鉴也积极参与了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的评阅与刊刻,开启扬州地区的首演活动。(道光)《泰州志·文苑》云 :“是时泰之能诗者首推陈燮,国鉴年少于燮,而诗名与相颉颃 ”。陈燮的叔祖母即为俞梅之女。
苏州大学周秦等昆曲专家考证,“俞锦泉家的女昆部,是目前可考明清两代规模最大的昆曲家班。其家班的演出对苏中地区昆曲传播、 花部乱弹形成以及后来徽班进京影响巨大”。
目前,泰州地区仍存有清康熙时期俞氏家班演出昆曲曲牌《西板》、 《傍妆台》、《将军令》的工尺谱。如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泰州道教音乐中《傍妆台》古乐即曾是“俞氏家班”的保留曲目。俞氏家班的昆曲音乐“十番锣鼓”及演出时的“滚灯”、“扇戏”等特有的表演形式,还被本地区的淮剧等剧种学习继承,流传至今。
现在泰州已在凤城河景区恢复“渔壮园 ”部分景点,并在泰州老街重建俞锦泉家班演出场所“俞氏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