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有俞俊,翰墨留芳醇

标签:
俞俊《别驾贴》林散之 |
分类: 俞氏文化 |
一,元朝俞俊
镇江,秦朝名“丹徒”,一直到东汉末年改名“京口”;隋唐时定名“润州”,到北宋,名为“镇江”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古朴浓厚的宋风唐韵,耕耘风雅,播种斯文。
镇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心雕龙刘勰出生于京口;辛弃疾曾任镇江知府,在北固亭遥望神州,慨叹千古兴亡事;王安石“泊船瓜洲”,感叹“京口瓜洲一水间”;北宋的科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居梦溪园;米芾更是在镇江居住了四十年,他的衣冠冢也在镇江南郊黄鹤山,还有米芾书法公园,散发著文化的悠香。于是,无数墨客骚人从镇江走出。
七百年前,元代镇江路蒙古字学正俞俊,松江府人,字子俊,号云东,生卒不详,写得一手好字。他的的行书是学米芾的。
俞俊致同僚松江判官张经的一封书信,答复他借船轿之事。此帖行书结体紧凑,使转柔劲灵动,用笔迅疾而劲健,张经可能很喜爱俞俊的字。就这样俞俊很随意的一封信却被张经保存下来,碾转进了宫闱,称之为《别驾帖》,纸本,纵27.2cm,横56cm。18行,共154字。一封给同僚的书札,使他一不小心成了“书法家”。《别驾帖》,现在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另一位元朝的俞氏书法家俞和的《篆隶千字文》也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顺镇江志》共有21卷首1卷,是元朝修的最好的地方志之一,也是所有镇江古方志最完整的一部。卷十七有俞俊的记载,编撰者俞希鲁,出身世家,侨居镇江,学识渊博,号称京口四杰,其父俞德邻,著作甚丰,宋亡后坚不仕元。
明·俞俊的《别驾贴》藏故宫博物院
二,现代俞俊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过了七百多年,《春秋繁露·爵国》有“德万人者谓之俊的说法”,镇江又诞生了一位俞俊的书法家。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俞俊主擅草体,因为他喜欢草书的意境高远,气势贯通、笔划连绵、跌宕起伏的特点,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俞俊师从林散之,林散之亦诗、亦画、亦书,早年跟黄宾虹学画山水,遵师嘱,一肩行李,行万里关山,孤身作万里游,画成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漫游小记》五万余言。他大器晚成,直到74岁那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方一举成名,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日本大书法家青山杉雨题写“草圣遗法在此翁”恭赠散老,从此,散老被誉为“当代草圣”,名满海内外。。
俞俊的字以草书为主,兼行、楷、隶书。受散老影响,俞俊提笔挥毫不在于得名于世,主要是为陶冶心灵,修心养性,熏陶气质。受散老教诲:“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所以俞俊行事淡定、谦虚 、低调,不事声张。
这是俞俊继承林散之的笔法的一幅草书,行是基础,神是高度,意韵、气息、境界等要素掌握到位,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俞俊《点绛唇》:山寺斜阳,冷杉黄叶盘虬路。林中款叙,空谷传吴语。淡雅禅房,红袖茶香暮。常怀古,歇心何处,听任风吹去。
这幅《点绛唇》帖,是去年9月在径山,万芳茶艺师作了一首《点绛唇》词,词作优美,十分感人,于是诞生了《点绛唇》帖。
《点绛唇》通篇笔力倾势而下,笔划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笔婉转自如,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有急有缓,一气呵成,下笔奔放。
径山佳气本天真,清逸风姿不染尘,浓妆淡抹皆入妙,凌霄峰上听涛声
这幅草书是俞俊去年下径山后所作,这是俞俊草书的佳品。无论是布局,还是行笔,都具神韵。字体的大小变幻,笔画的粗线转换,墨水的浓淡过渡,十分自然。
气笔完足,笔势流畅,提笔使转,自如随意。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古朴大气带有浓浓的书法神韵。
润物无声
厚重灵动,含蓄内敛,字态平正,平和肃穆,尽显汉隶风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气惯始终,意连笔不连,错落有致,缓急自然,势带全篇。
暮蝉多在夕阳边,泰恬淡而永世
意在笔气势贯通,灵活多变,随势生形。
观静
道法自然
曲直相间、急徐有秩、湿枯得宜,断处有连,以趋成熟
苏东坡: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家山归未能,题诗寄。
书法界自古有“汉隶唐楷”之称,法度严整,内敛外放,气静神凝,大度雍容,笔法丰富。
杯酒纵横廿四史,盏茶次第十三经
不浮不燥,沉稳凝重,豪气内敛,
抱朴求真
隶书楷体化,字形方正,勾、提、撇、捺等多从楷法,笔法丰富,
颜书端庄厚重、温文尔雅,大气雄强、
四,结束语
先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是俞俊的写照。
当今,有的人把书法艺术作为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和权位的敲门砖,已经严重亵渎了美的神圣性。
俞俊敬畏书法、追求书法之美,视书法为风雅、高洁的艺术,淡于功利,他谦虚、他低调,既不称“家”,更不称“大师”。
毋庸讳言,他的书法作品还有提高之处,正如柳公权所言:“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祝愿俞俊在书法成就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