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江南无二俞”是悖论
知俞先生
俞樾,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对群经、诸子、语言、训诂、小说、笔记都有撰述,他又善长诗词,工书法,所写各书总名称为《春在堂全书》,共250卷。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贡献巨大。
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说:“魏晋以前,俞氏非无闻人,而世系莫考,天下之俞,皆出山东,所谓江南无二俞也”。这里。俞樾表明了二个观点,一是:“天下之俞,皆出山东”,二是“江南无二俞”。也就是说,俞氏就是独此一宗,岂有他哉?
他的观点,开创了姓氏研究的一宗独大的先例,如此推断,那么可不可以说,天下无二张,仰或天下无二李呢?这里俞樾犯了一个最常识性的错误,以他的学识,不可能无视近在咫尺的次坞俞氏,他也不会不知明朝的抗倭英雄俞大猷。
同样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上虞东门俞氏谱》作序的俞韶,比俞樾早218年,却不是这样认为:“如我俞氏南北谱系皆始于庄府君,岂庄府君之先竟无俞氏者乎”?
俞韶还说:纵观姓之显者,族繁而易淆,或赐、或冒、或避难、或省文。他客观分析了姓氏变化的原因。
有趣的是,民国时俞家骥为《谭底俞氏谱》续谱时,把俞樾的序和俞韶的序按前后顺序一并收入,大概想后人能对二个人的观点作一比较。
一百年后,绍兴俞昌泰先生出来为俞樾打圆场了:“盖因其从虞东俞氏族谱中发现,“德清俞氏”源自“新昌俞氏”(十三世由新昌迁德清),而“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因有此说”。
俞昌泰先生的说法,也有道理。俞樾自嘲““辄数岁一徙井陵,仕宦迁移,兵戈奔走。越至今行年四十有九,而移居已三十一次,萍梗飘零,仍无定所”。在《崧城俞氏家乘》发现自己是十三世木仲公俞俑的后裔,悲喜交集叹曰”嗟乎,余方自愧,家世寒微,谱牒缺如,有籍淡数典忘祖之惧恶”,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
圣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当然对俞樾不能苛求,对俞樾也不例外。而同样的唯心主义错误,也出现在他对待中国传统医药――中医上面。
俞樾是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提出了“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在《废医论》中,俞樾曾对中药大加攻击。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有学者指出,俞樾的《废医论》着重从古文献中撷取例证研究中医药理论,“仅仅从考据角度,从古书到古书,由文献到文献,而对古今医药的实践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难免会形成违背科学的错误观点,得出荒谬的结论”。
对“江南无二俞”,也可以引用上述批判,把“古今医药“改成“俞氏存在”就可以得出:“仅仅从考据角度,从古书到古书,由文献到文献,而对俞氏的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难免会形成违背科学的错误观点,得出荒谬的结论”。
知俞先生俞学博客http//blog.sina./ypfzhiyu
俞樾的“废医论”简介
俞樾的“废医论”
绌作《江南无二俞是悖论》发表后,有宗亲对俞樾提出的“废医论”不甚了解,为此我摘录了一些资料,把俞樾“废医论”的背景资料作为对《江南无二俞是悖论》的注解。
近代史上,说到否定中医、废止中医,人们便会溯源到清末学者俞樾的身上。确实,因他最早提出否定中医中药,使他成为废止中医第一人。
俞樾享年86岁,可谓寿终正寝,可是他的家人却屡遭不幸。俞樾19岁(1840年)与外表姐姚氏(舅父家之四女)成亲。二人一生恩爱,育有二男二女。大约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就接踵而至。先是长女婚后不久丈夫突然病故,后次子祖仁染重病后几近成废,1872年,长兄俞林溘然病逝,1879年夫人姚氏病故,1881年长子英年早卒,两子一死一废,给俞樾带来的创痛很深,1882年他最疼爱的小女绣孙突然病逝,更使他悲伤交加,精神几近崩溃。
有专家指出,俞樾废止中医的原因在于他“研究中医药理论,仅从考据角度,从古书到古书,从文献到文献,忽视古今医药的实践,难免得出荒谬的结论”。
俞樾后来的体弱多病,使这位“衰翁”(诗中自称)再也“不能坚持废医论,反自营求却疾方”了。医药相关,俞樾既然有病要药治,奉行药物却疾了,自然药不虚了;“药虚论”不成立,原来经考据而自圆其说的《废医论》也就不再成立了。但即使是在药物却疾之时,俞樾却不愿意推翻自己的《废医论》,而是折衷地提出了经过部分修改的《医药说》。
俞樾认为当世庸医充斥,对自己没有找到高明的医生感到十分的无奈。“不知医”之医可废,而“知医”之医不可求,这正是他对自己亲人灾厄疾病却无助,不遇治病良医,转而将心头之愤恨对整个医学进行极端发泄的自我注脚。
俞樾全盘废医和废医存药与他后来的实践验证相矛盾,但是可能由于面子关系,不肯彻底认错,不得不玩弄了一个文字游戏,从“全盘废医”到“废医存药”。
在医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先人不能苛求,即使是一块完玉,难免也有瑕疵,虽然俞樾提出“废医论”,也不能掩盖俞樾伟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