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基本礼法常识】 重点节录简译
(2014-02-17 15:58:52)
标签:
体育 |
分类: 剑道知识、转帖 |
因顾及版权,请参考原杂志各该页图片。
原文出处:月刊 剑道日本11 2011 No.429 p.019~p.041
号称是「以礼开始、以礼结束」的剑道,正座的方式、座礼的方式、竹刀摆放的位置、带刀的方式、立姿、坐姿、如何手持剑道具、进入道场的走路方式…….等等种种,都是诸位剑友所做的最一般不过的芝麻蒜皮小事,即使是全日剑连也没有一个统一约定与方式的叙明……。
p.020竹刀应该置于左侧?置于右侧?
持竹刀、防具(以下称剑道具)而正座时,甲手置于右斜前方,其上再放置面,再将竹刀置于身体左侧,这是再普遍不过了。在全日剑连【剑道指导要领】中提及,「一般,竹刀于左侧,刀锷与左膝头齐,与身体成平行置放…」。其中,用”一般”两字,似乎还隐喻着有其他例外的状况。例如,警察剑道(警视厅)就规定剑道形,刀(竹)刀是放在右侧;警察选手在选手权比赛时,有的放在右侧,也有的是放在左侧。
其他道场单位,也有置于右侧,另也有主张认为置于右侧是不对的剑道团体。为甚么会这么主张?其来是认为古代武士将刀置放于右侧,便无法用右手迅速拔刀,同时也是不具敌意的表现。全日剑连制定居合对礼法的规定,互相敬礼、或是行神前礼,也是将刀置于右侧(译者所习之无双直传英信流也是欸)。既属同一连盟团体(全日剑连),做法却不相同,难免就引人非议。
事实是,”规定”将竹刀置于左侧,也不是多古老的事情。过去,竹刀是放在右侧,立礼时也是提刀于右手,再做左右手交替。但当时教授青少年剑道的老师们表示,对青少年来讲这些礼法过于繁复,多方考虑后,才改成置于左侧,立礼时提于左手再带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礼法,不是非左侧不行。置于左侧,只是让初学者、或是儿童易于学习罢了。
(bla bla一堆历史例子云云……) 古代的武士,如果没有敌意或是防范的状况下,刀真的都放在右手侧吗?还是只是后世武道的做法?这是今后学习剑道者仍必须去研究的课题。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置于左侧似是约定俗成,但保有应置于右侧的观念,也未尝不可。
p.022置放竹刀时,剑弦(刀背)的朝向?
竹刀置放于身体旁侧时,一般皆要求将剑弦(刀背)朝外。(译者按,这不是废话吗?根本就是很自然的人体工学啊!)
这其实是有明确根据的,如果视竹刀为真刀时,刃朝向自己置放时,在正面的对手就算是要夺刀,也无法将刀第一时间轻易拔出;反之,就可以拔出(如p.22图所示)。
全日剑连制定居合,也是将刀的刃朝自己置放。惟,古流居合如无双直传英信流是将刀刃朝内(自己),梦想神传流则将刀刃朝外。因流仪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做法。
又,梦想神传重信流,则两种状况都有,但用在不同的地方。向神前、师范行礼时,刀置于右侧,刃朝内;相互敬礼时,刀置于左侧,刃朝外。只要视竹刀为真刀,加上各种想象,变化就越来越多,因各式种种而显得复杂。
p.023立礼(立姿敬礼)时,竹刀在左?或右?
立礼时,竹刀应由哪一支手持握?最常见的就是由左手”提刀”,敬礼后成为带刀的状态,系延伸自前一段座礼时,刀在左侧或右侧的做法而来。在「幼少年指导要领」改订前,也是提刀于右手,敬礼后,再右左手进行交替。
*「幼少年指导要领」,全日剑连于平成20年改订成「剑道指导要领」。而初版是在昭和52年3月。全日剑连视为宣达剑道相关基准的要书。
再一次,如果视竹刀为刀,此操作方式与剑道形、或是制定居合的做法又不同,可能又再次造成观念上的混淆。
剑道形,相距九步,右手提刀行礼后,才将刀插入腰间的”带”(OBI)中,成左手”带刀”的姿态;全剑连制定居合,刀在左手成带刀姿势进场,就定位后,转交右手行神前礼,之后再交回左手。如相片所示(p.23),行礼时,刀的持法也不同。全剑连制定居合,刃朝下,日本剑道形则通常是刃朝上。御前演武,则又跟制定居合的做法一样。
礼法的起源,始于一个团体内共同的准则。然因地区、民族、宗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如因前述理由,认为自己只要有所依据,并确实遵循,就会充斥着”这样也可以、那样也行、都可以”吧的纷乱状况!
在全日剑连的武道体系下,剑道也好、居合道也罢,修炼剑的理法之道,在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应当还是必要的。即便任一方秉持着何种依据,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感,难道不会令人觉得「甚么都可以啦」?
p.024座礼(正座敬礼)时,手的做法(行礼)要怎么做才好?
全日剑连「剑道指导要领」中,要求两手掌形成(至少接近)一个大的正三角形,还以图解说明,手的打开程度能如图”比较好”。而所谓”比较好”,是依据甚么?则并没提到。
另一说,应该形成小的等腰三角形。两者的不同在于,大的正三角形,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是分开的;而小的等腰三角形,双手五指则是靠在一起。另外,当双手相靠形成小等腰三角形的时候,两上臂也会比较紧靠两侧腰胁,(正座)行礼时,手肘刚好就落在膝关节与刀(或竹刀)之间。如果是形成大正三角形,两臂则不会贴近身体,行礼时,而产生较大空隙,手肘也会在刀的上方。
再者,小三角形也有武术上的防御机制。当敬礼而头低下时,如果有人从后脑往地面压,因为两臂紧靠身体,可迅速反应,保护鼻梁部位不致撞击地面。而且,手腕手臂也不易被轻易压制。
互相行座礼时,下位者通常不能比上位者先抬头,但是视线要随时保持朝前、朝上(哇!译者以前都看地板缝说),随时有探知查察周围状况的意识。
P24图,
右三图,上为小三角形的做法;中为手肘位置会在刀与膝关节之间;下为稳定的形态,不易被制服。
左三图,上为小三角形可保护鼻梁;中为大三角形敬礼时手肘会在刀上;下为容易被制服。
p.25图,
上1~5敬礼时之手的移动顺序。
下为要点,下左—敬礼时的视线保持警戒;下右—头不可低到让对方看到衣领(后颈部)。
p.026带刀时,拇指的位置?正确的带刀姿势是?
所谓「带刀」,指的就是刀插在腰(角带)上的状况;对剑道而言,就是将竹刀或木刀,轻贴靠在腰际的状态。全日剑连「剑道指导要领」对「带刀」姿势,是这么解释着的:以左手持刀靠近腰间,遂成带刀姿势。剑尖朝后下方,约45度,左手拇指搭在刀锷上,如果是戴着甲手,则拇指可不必搭在刀锷上。
如果是以穿戴剑道具、使用竹刀稽古为主,拇指须搭在刀锷上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在没有穿戴甲手时,到底要不要将拇指搭在刀锷上?也有很多剑士开始感到疑惑。
(真)剑欲拔出前的状况是,拇指须先推刀锷使剑稍微出鞘,之后才能有随时拔刀的准备。而這個狀態叫做「切鯉口」(譯者插嘴一下,為安全顧,真劍上的刀鎺,はばき,多為銅或銀之金屬製,多與木製鞘的鞘口,專稱鯉口,”卡的”有點緊,如欲快速拔刀,一定得須先以拇指推刀鍔,使劍離鞘)。「切鯉口」後,即以右手握柄拔刀。如欲流暢地將刀拔出,帶刀的位置並不是在身體左側腰際,而是在左腰際的斜前方,刀柄柄頭落在身體中心線上。(譯者再插嘴一下,跟個人所習之古流居合一樣,全劍連的制定居合好像不是這樣,是以劍鍔在中心?)。只要將刀法的基本中的基本好好認識學習,今後在竹刀劍道上所做的一切細節,也會變得更正確。
p.028「左座右起」并非是绝对的。
所謂「左座右起」(さざうきSA ZA U KI),一般是指由立姿轉坐姿時,左腳先退,成高跪姿後再收右腳正座;起立時,則由右腳先踏出成高跪姿,之後再起立。全日劍連的【劍道指導要領】也是這麼寫著。
或许有很多人咸认这是日本的传统作法,事实上,但这既非旧俗,在剑道以外的世界,也有相反的。
过去,也曾有过「右座左起」
「左座右起」的方式,是到了二战时期,才被明确确立的。在那之前,普遍是以全然相反的「右座左起」。同属武道的弓道,至今仍是以退右足而座,出左足而起。弓道的礼法是这么定的:「由上座之足就座,由下座之足而起」。道馆的上座,指的是靠近神位的那一侧,如刚好在你右手边,就从收右足而正座(起立时反之,左足先起)。这是源自小笠原流而来的做法。现在的弓马术、弓道都受小笠原流很大的影响。
……BLA BLA(一些历史讲到中国、扯到歌舞伎,都在引证说明一些右座左起的例子)。故,由西方传来所谓的”国际惯例”,上位,指的则是面对方向的左侧,所以才改成「左座右起」。
……BLA BLA又说明一些历史进程,遂于昭和16年,文部省(教育部)所编「礼法要项」中明订「左座右起」…昭和18年讲道馆大日本武德会也将礼法统一……剑道亦循此。
因「左座右起」系于战时统一订下,不免带有几分军国主义色彩,战后也有一段时期,大家是避而不谈。综上,不管是左座、右座?都没有理由,去要求一定得非如此做不可。过去中国、日本传统思想上既然也有右座左起,所以也不能就说哪一种做法就是错的。但是剑道、弓道双修者,就必须在不同的场合,依循不同的做法去”就座”。有些古流道场,不也是得遵循其古流礼法行事。
礼法也属锻炼的一种
何谓礼法?小笠原流的礼法,礼法本身即为身体锻炼之一。如实际去体验看看,足的前后开距,或起或立之间动作的变换,总有一些”眉角”的存在。如果礼法,也跟「身体操作」中有某种训练的意涵在内,那就不是一定得由右足先起,依场合、依状况,也会有从左足先动的状况吧?
例如,全劍連制定居合三本目「受け流し」,從正座的狀態拔刀,也是左足先動而起立。(譯者愛插嘴,無雙直傳英信流,初傳第六式也是)
还是,我们不应死守着「制式化」的左座右起,就不同”场合”、”时机”、”用途”(弓道、小笠原流)而应变,养成自己的临场判断力才对呢?
p.032正确的正座又是怎样的姿态?
被称为「正座」的坐法,也并非是多古老的方法。田部英正所著「日本人的坐法」(集英社新书)中提到,被称为「正座」,是大正时期(1912~1926)才被订在礼法教科书之中。
明治13年,BLA BLA…(又开始在讲历史),系由当时小笠原流弓马术礼法当家的小笠原清务,认为礼法有其必要性,而向当局(东京府)申请,被认定后,才纳入礼法教育…,当时不称为「正座」,而称之为「端坐」。
当时,也约略是「剑术」、「击剑」,改称为「剑道」的时候。而此時的坐法有多種多樣,包括「立て膝」、「胡座」。同書中也有武士以「Yankee式坐法」(美式坐法)的相片,十分有趣。
全日劍連制定居合各式中,「立て膝」的招式只有一式,但是在夢想神傳流、無雙直傳英信流中,「立て膝」各式、立姿各式,原來都來自長谷川英信流。(譯者按,目前正開始學無雙直傳英信流的中傳,十式全部都是讓我感到痛苦萬分的「立て膝」啊!)大森流也在正座各招式(初傳)之後加入「立て膝」。為甚麼叫「立て膝」?現今很少見到以這樣型態的招式啊?不感到十分奇怪嗎?前提書上也這麼寫著,但當時這可是很普遍的坐法呢。
手要摆哪里?
稽古开始前与结束后,全体正座闭目,以前口令是「默想」,现代则多以「静座」为号令。或许因为「默想」两字,带有佛教或是基督教的某种概念,所以慢慢改以跟中国儒教有关的「静座」(其实佛教也有)。如果道场有神位(龛)的时候,一般不是都要在稽古前后行神前礼,但是剑道家、剑士,不见得都有(或被要求要有)神道佛等信仰,而这些行神前礼的人,更不见得是因抱持着信仰而行礼的吧?但又为甚么要有这些特定宗教行为仪式渗入?
比方说,有些是附设有道场的神社或寺庙、又或是教会,又要怎么办?以无信仰者来说,不只是「静座」等号令,那个时候,手要怎么摆?也是一大问题。正座默想时,大家不都像尊佛像一般,双手重迭置于两腿与丹田之间,以类似结手印的方式置放?那明明就是佛教的作法。
「剑道指导要领」中,正座时,双手置于膝上。佐藤成明范士亦云:「如果有人问我为何不双掌重迭?我会回答说我是放在膝上,也与特定宗教无关。在日光东照宫的道场,如果你双手重迭结手印的话,以前的宫司也曾训谕过『这里是神道场地,请勿结手印』。」
佛教、神道,或是儒教、道教等各种宗教,有其各自的方式,但对外国人来说,对于日本人没有宗教观,却只是很自然地,就如此依循表现的行为,多半感到不解;道场、个人,也不见得会因此,就改变长久既有的作法吧?
脚不能重迭吗?
「剑道指导要领」,关于正座时,「两足相靠,右脚拇趾重迭于左脚拇趾之上;臀部位于双脚跟之上」。小笠原流礼法、茶道各流派也有各种不同的作法;也有人认为,为了防止脚麻,换来换去也是可以的。又,如果脚重迭而座,身体的平衡也会有所偏颇,而造成身体歪斜。
譬如,冈田虎二郎所提倡的冈田式静座法,从大正到昭和时期也曾大流行过,那是以脚掌中心重迭的方式。「日本人的坐法」一书作者,对多种多样的坐法,都予以认定,甚至是坐的时候,稍微前后左右挪移,只要是让自己感到舒适,也都是可以的。不管是由座而起,或由起而座,「剑道指导要领」提到,当两脚脚趾在臀部下方,要先呈脚掌立起姿态,这在弓道称之为「跪坐」,在各种场合也多有出现。
单单是「座」,其种类方法各式各样,繁复且深奥,也值得去好好研究。
p.034蹲踞时,如果比上位者先起立是失礼的。
现代,在剑道上统一使用的蹲踞形式与作法,其源自何处?已不详。当你以剑尖对敌的战斗准备姿态,再怎样,也称不上是在礼法的范畴之内。
如果從動作上分析,與其說是行禮,更像是為了方便一站起,就馬上轉成中段構い。因此,在蹲踞前,兩腳跟就以靠近的狀態下,將腰沉降蹲踞。除了可以取得穩定的蹲踞姿勢,一站起,馬上就可呈中段狀態。反之,如果兩腳跟沒有先靠近就蹲下,重心前傾、彎腰駝背,就完全不像戰鬥前應有的準備(身體的構い)。
蹲踞要站起时,切不可以自己一昧地想急着站起来,要双方彼此都有准备后,才同时站起。更重要的是,如果对手是老师前辈、是上位者,比上位者先蹲踞或是先立起,都是失礼的行为。如同日本剑道形中,打太刀(台湾习惯称攻方的)是上位,与下位的仕太刀(守方)之间的关系,要抱着下位者是学习者的心态,不可太快,或太慢,配合上位者的动作,如影随形是必要的。
当脚有受伤、不方便的状况,以「片膝蹲踞」、单膝高跪姿(如p.034下图)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升段审查时,事前提出说明报告,试前不做蹲踞,也是可以的。此时,对手(脚没问题)也不必(单方)蹲踞。不可只有一边蹲踞、一边却站着的。又,曾经在高中女子剑道比赛中被大力推广的「片膝蹲踞」,现在也不多见了。
p.036在道场内步行移动,可不能咚咚作响地走着。
剑道活动多在体育馆内进行,而在场内行走的方式,最重要的莫过是不可让走路的声响太大。不管其理由是出自是对道场的尊重,或是对剑道本身的尊重。
木地板上走路会有声响,主要来自脚跟先着地所造成。如果改以脚尖(脚趾)先着地的走路方式,就可以抑制声响。如同剑道形或切返后退时,脚跟不着地的方式。
又,比赛时,评审宣判(告)时,须解剑,;比赛喊停中断,也应以解剑的姿态回到起始线。
p.037手持剑道具时,是要抱在右侧?或是左侧?
「剑道指导要领」中以「剑道具在右腰侧,竹刀在左手」为方式;而左下相片中,中山博道则将剑道具抱持于左侧腰际,右手持竹刀……其在世时则说:「道具不担在左肩,右手始终要保持是空的」。对习武者而言,右手要有随时拔刀的准备,有这样的说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持法既有多樣,在這裡以圖示(p.038),左手持防具、左手持竹刀的狀況,右手是空的,尤其在正座時,右手可以很流暢地進行袴さばき(手伸入兩腿間左右拍開劍袴的動作)。
(译者心中毒然有大疑问,这不是只有居合才有,剑道不是不这么做的吗?看全日选手权大会,选手进场正座时就没有这样做)
面的里面,收着两甲手,手筒开口朝内,甲手(拳)头与面的下颚(突刺垂)同侧,手筒纽相对,用意是不让人看到手筒内侧的脏污状况。拿起面时,面金朝下、面颚朝前、面的头顶部是朝向后方,如此,要换位置时,也可以确保甲手不会移动途中掉落遗失。
p.040进入道场的方式与放置鞋子的方法。
(译者按,这段与国情不合,我只挑重点写,给有机会出国去日本练习的人看就好
跨进道场时,左脚先进?亦或右脚先行踏入?日式建筑中传统或武家作法,请见图p.040右上图所示。
将脱下的鞋摆放整齐,不只是剑道场,是平常就有的习惯。(笔者按,在日本,很多地方,汤屋、料理店、餐厅…入口都是要脱鞋的)。礼法首重,不让他人心中产生厌恶不快。简单的一个动作,每日力行,就是礼之始也。
最基本的,将鞋放上鞋架时,鞋(脚)跟方向朝内,鞋头朝外,就是不让鞋子开口内可能的脏污,映入他人眼帘。
如果是玄关,必须将鞋放在外面的状况时,鞋跟朝向室内方向,很整齐地摆放;其顺序是,鞋头(人)朝向室内方向脱鞋,转90度横向取鞋于手中,置于离玄关中心较远处开始摆放(空出必要的动线)。如p.041右图所示。(就是屁股不要向着室内脱鞋啦!)
接下来的状况,如果是要去稽古练习的人,比较没有问题,因为都会赤脚;但是对一般人呢?脱了鞋,袜子要穿着进入吗?还是也要脱掉呢?就像是到人家家里做客,却赤着双脚一样失礼,也有些会阻止赤脚的(一般)人进入,或被要求穿袜子或足袋进入的道场。如果能事先请教一下,总比现场失礼来得好吧!。
p.040左下图 要点:如果你将鞋放在鞋架时,鞋头朝内放,鞋子的开口朝外,其上方的人取鞋时,鞋底的尘土污物就有可能会掉入你的鞋中。
p.041竹刀放置方式也是(礼?)作法的一环。重要的是心态。
把竹刀袋靠墙直立置放,这很常见。如果是刀(真剑),就不可能这样靠墙放(如p.041左上两图)。如果从这个方向思考,竹刀就应该不会靠墙放,而是平躺在地板上了。
如果遇到大型比赛或合同练习,届时,大量的竹刀袋都”躺”在地上,而又不能无礼地跨过去。此时,恣意地在人行动线纷杂的通道上摆放竹刀,是否也意味着,这也是种欠考虑的行为呢?多一点心思,将竹刀袋靠墙脚侧置放,不也通情达”礼”。种种细节的注意,对剑道修行也是有好处。各地常举办剑道讲习会,不应只针对审判方式、剑道形、段位审查等诸要点为主题,如果有以礼法、各种作法为主题的讲习会,或许可以让大家想的更多、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