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day 10

标签:
外出杂谈 |
分类: 新澳行 |
1月14日
布里斯班
今天一早,Warren就来接我去布里斯班港口(Port of Brisbane),这是我在澳大利亚参观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站点,因为据说这里的人工湿地修复与管理非常有特色,且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其在大海边进行人工造田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需求,为野生鸟类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所有这些均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早日一睹他们的风采,并从中借鉴到对我们有用的经验。
经过约1小时的行驶,我们来到了位于布里斯班机场对面的渔民岛(Fisherman Island),整个布里斯班的港口就位于这个岛上,大量的重型卡车在忙碌地进出,显示出这个澳大利亚第三大的港口生意还是不错的。
在港口的接待中心(Visitors Centre),布里斯班港口的环境经理Brad Kitchen已经等在门口,在此,Warren为双方作了相互的介绍,当Brad得知我来自中国上海时,感到非常惊奇而且非常高兴,说他就在2008年曾经到访过中国的天津等大型港口。
就在接待中心的咖啡室内,我们一边品着服务员送上来的典型英国奶茶,一边听Brad介绍起港口的发展过程。
在1958年,Fisherman Island还是布里斯班河口的4个小沙洲,没有居民居住。到了1978年,布里斯班为了发展海洋运输,在此兴建了相关的海堤工程,把4个分散的沙洲连成了一个完整的岛屿,并在此建立起了港口。1983年,布里斯班港口已初具规模,并开始运营。但随着港口的运营与发展,到1993年年,原有的土地已不能满足港口运输的需要,因此,港口管理部门在岛屿的外端进行了第一次围海造田,造田面积约在2平方公里左右。经过10年的不断提升与沉积,第一次围海造田土地中的一半左右在2003年被建设成布里斯班港口的一部分,并正式并入运营。到了2006年,港口管理部门为了长期发展的需要,又再次在海洋中建设了一条长达4.5公里长的围堤,圈围了超过3平方公里的海洋,以满足港口今后发展的土地需求。
同时,Brad也向我们介绍了港口管理部门在开展环境教育和水鸟保护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港口每年接待至少300个学生团体在此进行免费环境教育,并有专业的教育人员进行专业的讲授与现场讲解,从而使人们在此能得到极富知识性的收获;同时,接待中心也接待来此参观的其余市民或外来人员,并在达一定人数后进行专业的讲解,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由参观,但自由参观的人员不能进行核心区域参观。在接待中心里设置有众多的教室与讲解展板,且各小房间可以需求改变大小,可以满足不同人数的接待需求,在接待中心的另一侧,还设有豪华中心,以接待那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员的参观。
在参观整个接待中心的过程中,Brad自豪地告诉我们:整个接待中心建成于2008年,是一座相当环保的的建筑,其一半电能来自自身的太阳能发电,而且整座建筑并没有装置电能空调,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室内外明显的温差,见我们疑惑,Brad告诉我们,这里因为他们使用了冷水循环系统,利用在晚上和白天的温差,使贮存罐中的水体冷却,在白天再循环地流动至每一个房间,通过风扇把冷风输送出来,而每一个风扇的功率仅为5瓦,相当地节能环保。且整个港口地区具有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当下雨时,整个港区的雨水通过不同的高低落差,逐步汇集,最后全部流入接待中心边上的一个占地4公顷的小型湖泊中,目前这个湖泊中的水为微咸水,并生存有大量的野鸭、黑天鹅、白鹮、琵鹭等游禽和涉禽。
说到鸟类,我非常关心地问到他们对在此生存的水鸟的保护状况,Brad告诉我们:在整个港口区域,他们每月都必须进行一次鸟类调查,并把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在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予以公布。整个调查工作他们委托昆士兰涉禽调查组(Queensland Shorebirds Study Group)进行,每次调查时约有8-10名的调查人员在此进行所有区域的同步调查,并把调查数据分不同的栖息环境分开记录,以了解鸟类对现有环境的需求程度,从而为及时改变栖息地内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他们在港口的一侧建立了一个占地12公顷的水塘,完全模拟自然的滩涂生境,以吸引水鸟在此栖息。
经过近2个小时的介绍,让我对整个布里斯班港口对湿地和水鸟的保护与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提出能否进行实地参观时,Brad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于是我们坐上Brad的尼桑四驱越野车,向着港口的外侧驶去。
在路上,Brad忽然想起了什么,拐向了一幢外观看上去十分现代的建筑,停好车,示意我们下车,并告诉我们:这是一幢上个月才落成的建筑,称为“Green Building”,因为这里所消耗的能源非常少,所有办公室内的空调均为冷水循环系统,而当我们进入大厅内时,顿时感到了凉爽,且感到非常的明亮,原来建筑的顶篷是透光的,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办公室里的采光需要;而有着较低的温度是因为建筑的朝向使来自海上的凉爽自然风能自由地进入建筑内,使人感到十分惬意。而Brad指着边上的电梯说,这个电梯从建成到现在还没有使用过,因为面对只有三层的建筑,还没有人愿意放弃在此徜徉的好机会,言语之中,透出无限的自豪。
来到位于12公顷的模拟生境边上的观鸟屋中,我们感到观鸟屋中竟然比外面的凉爽很多,原来也是充分利用了海上自然风的作用,使用海风能自由地穿越观鸟屋,从而把屋内的热气全部带走;且在观鸟屋中的观鸟窗均是多层设计,从而能满足不同身高的人员的需要,也可以同时满足三排不同身高的人员同时观鸟,以解决团体参观时人员拥挤的状况。远处,一个通往海上的闸门正在进水,原来这里是利用自然潮汐的高度差,从而为整个栖息地注入新鲜的海水,并带入大量的海洋生物,以满足在此栖息的水鸟觅食需求,而当水位过高时,会通过设置在水塘中的溢水口予以排出。其设计真是非常地科学,且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力量,让我感叹设计者的周到细致。
在参观完栖息地后,我们驾车向着海岛的顶端驶区,这里是一条建于2003年的新堤坝,由于正值布里斯班一年中最高的潮位,因此,堤坝仅比海面高出少许,如有风浪的话,海水会无情地涌入。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Brad笑着说,其实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这个堤坝内外的水本来就是相通的。为了证实这点,我们专门下车实地察看,果然,堤坝内侧的水正在不停地涌出。仔细察看后并在Brad介绍后我们得知,原来整条堤坝是由大型的石块构成,只在堤顶铺设了细的砂石以方便行车,因此堤坝中存在大量的缝隙,海水当然能自由地进出了。而水塘中不时有几斤重的大鱼跃出水面,Brad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海水的互通,大量幼鱼在进入水塘中长大后,不能出海,只能在此生长下去,从而为在此生存的水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来源,如鸬鹚、鹈鹕等。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港口第一次围垦的区域,这里的仅有一半左右的土地建起了高大的建筑或被整理为集装箱堆场,而另外的一部分尚在沉积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处被分隔成多个不同的区域,在此栖息着约10000只左右的水鸟,有的在此休息,有的在此觅食,场面很是壮观。Brad告诉我,在迁徙季节,这里栖息着约40000只的迁徙鸟类,是澳大利亚东海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水鸟聚集地。当我问到他们是如何维持这些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时,Brad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由于他们在围垦时,水塘里的水深在5-8米左右,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会从海中抽取泥沙注入不同的水塘,以提高塘内的陆地高程,而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有的具有较深的水面,而有的较浅,更有已基本干涸的,从而为不同种类的水鸟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而整个围垦区域的高程提升还将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而10年以后,2006年围垦的区域将全部取代现有的提升区域,以承载大量水鸟的栖息,而高程被全面提升的区域将全部被建成港口的运营区域。而此时,经过多年专家研究后,第三次围垦区域的围堤已经建成。
当我问Brad为什么不一次性地提升土地的高程,然后再让它去自然沉降呢(上海的南汇东滩、横沙东滩等地就是这么做的)?Brad严肃地说: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每一次的提高高程必须获得专家们的认可,且只有逐次地提高土地高程,土地才能更为结实,因为这里需要提高10米左右的高程,必须逐次进行,从而为今天在此建筑施工带来便利与节约,而且这样做更有利于水鸟的栖息,况且,港口也并不急于使用这些土地,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他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就是:
第一,他们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优势,从各个角度去充分利用现有的充足资源,从而节约其余资源;
第二,在围海造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安全和野生动物等诸多因素,循序渐进,并不急于求成,并不是单纯的围海造田,所有的工程均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而确保了工程的永久性。
第三,现有的水鸟栖息地,为在自然滩涂上觅食的水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补充,它们不仅能在此躲避高涨的潮水,同时也能在此觅食,因此,此处成为澳大利亚东海岸不可多得的水鸟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