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月翘楚
月翘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092
  • 关注人气:15,7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以爱护的名义抑制孩子的探索

(2015-12-01 07:35:24)
标签:

育儿

探索

原创

分类: 亲子关系探索

      (原创文章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摘)小孩子天性好动,好似片刻也坐不住的捣蛋家,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动动那儿,其实好动是孩子在探索外界,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宝宝也一直在学习。

别以爱护的名义抑制孩子的探索

可是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呢?当宝宝手脚不停歇的探索时,有些妈妈吃不消了,她担心,她限制,甚至以保护的理由对宝宝的行为叫停。这时妈妈常常会这样说,宝贝要听话,不许动这个东西啊,它脏脏的,宝贝,不能碰那个呦!那个东西不好啦,小心东西倒了弄伤了小手哦!可是对妈妈的屡屡禁止与规劝,宝宝最初都是充耳不闻的,宝贝依旧止不住继续探索的欲望,继续进行着大人眼中的淘气行为。这时就有些家长会佯装发怒,表情严肃地吓孩子说,宝贝再淘气就妈妈生气了,再淘气打小手啦!甚至有的家长见劝说不奏效就会不由分说把孩子抱走,或者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东西,任由孩子以哭泣的方式来反抗。

这样的做法是否明智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地发现现实的这样一种教育,显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现成的真理去认知的那种教育高明得多。 对我们父母来说,我们正确的角色是孩子探索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才符合顺其自然的规律。

一岁之前的小宝宝是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他基本没有行动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妈妈,没有妈妈或其他养育的人,宝宝便很难生活。小宝宝长或长,好容易盼着长大了些,一岁以后,会走路了,手脚都变得越来越灵活了,小宝宝的便开始要进行自己的大行动了。这个阶段也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宝宝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了。宝宝的好多行为都是他的自主行为,因为他感兴趣,他愿意的,所以他才会不断尝试着去做,如果这时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压抑限制过多,对宝宝产生的打击会很大,有可能宝宝会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停止了对外界的探求与学习,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性格也会慢慢变怯弱,对任何新事物不敢勇于尝试。

 

萌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送萌萌去幼儿园,中途会遇到一段翻修的路,有那么几天,每天路过这的时候,萌萌总是会低头着,弯下腰,蹲下小小的身子,非常认真地去找寻小石子。我看到石子上面有灰,便急忙叫住萌萌:别捡了,你看多脏呀,有灰!萌萌却不理睬我,仍然四处找寻着,遇到小石子,便象拾到了宝贝一样,紧紧捏起来握在手里,然后放进上衣的小口袋里。

后来,我见她对捡石子这么有兴趣,就不忍心再制止她了,我好奇地问她:萌萌,很喜欢这些小石子是吗?妈妈和你一起来捡好不好,可是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每天捡这么多石子呀,一两个不就够玩了吗?萌萌见我加入了她的战线,小脸马上晴起来了,她终于告诉我了答案。妈妈,我告诉你啊,我捡小石子是给小乌鸦准备的,捡多多的,放瓶子里,乌鸦就能来喝水了。

噢,乌鸦它会自己用嘴巴叨石子的,可能不需要你帮忙捡呢。我不禁笑起来。

那,妈妈给我讲《乌鸦喝水》时,不是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很累吗,我给它捡小石子,它不就不会累了吗? 萌萌认认真真地说。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感慨,如果当时我便禁止她阻止捡石子的话,那我又如何能知晓孩子可贵的童心?小孩子乐于做某件事,并对此乐此不疲时,她一定有她的道理,或许是她就是想通过行为的探索,认识这件事物,然后把她纯真的想法运用到生活之中去验证,这是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我们大人不加分析不加了解,就以成人的经验来判断孩子是否对错时,往往会误伤的探索的意愿。当孩子的探索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去成长的快乐以及对成长最为有益的学习机会。

别以爱护的名义抑制孩子的探索

有些父母限制孩子行动的主要原因是怕孩子乱动,他们眼中的乱动通常以下几种:

一是乱动会带来危险隐患:怕孩子乱动不该动的东西会造成危险,比如电,插排,热水瓶等等。可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你越不让他动,他就越要去动。不过,这些东西孩子碰到的确会有危险,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既不阻断探索,又能让孩子了解到这些事物呢?有效的作法是:把这些危险物品拿开,然后要极富耐心地提醒孩子这些事情不能做,当然这时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是听不懂的,只要用简单以及他能听懂的话语告诉他这样做危险,让孩子明白就可以了。

二是怕孩子有破坏行为:不要怕孩子动辄来场小破坏,把玩具弄坏了不要紧,玩具本来就是给孩子玩的,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

三是怕孩子没规矩:幼儿时期的宝宝是不明白什么叫对与不对的,不能准确判断事与非的,所以你因为怕孩子没规矩而来限制他的行为,那是丝毫没有用处的,那样只会让宝宝心里产生逆反,或者因为妈妈不能认同或理解,宝宝觉得很不开心。

四是怕孩子的动作不卫生:哪个孩子的衣服会天天都是干净的?这似乎不太可能。这些担心与顾虑表面上看是有道理的,好似是保护孩子,其实这样过多的保护就是限制。

当一个孩子探索外界时,如果经常受到过妈妈的训斥,那孩子就会慢慢减少新的尝试,这有点类似于条件反射。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怕受到妈妈的批评,会采用避开方式来对抗妈妈,选择避开妈妈的视线,到更隐秘的地方去开展他的探索行动。或者孩子变得越来越逆反。对孩子而言,过多的限制就是禁锢,这会降低孩子主动探索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对父母的依赖。

为什么要让孩子动?一岁以后的宝宝动作发展非常迅速的,常常在几天之内给你许多意外的惊喜,而和动作同时建立起来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限制孩子的行为探索的自由,一定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因为对语言的发展能力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程度,对话语与字语的理解也不是十分明白,对话语似懂非懂,但通过行为探索与模仿却可以学习到知识。

别把对孩子的限制当保护,这种保护就是对孩子的禁锢。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说,不让孩子动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是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行为。也许好多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胆小怕事依赖性强,其实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行动,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要等到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家长才学会领悟,这时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恐怕为时已晚。

父母尽量少对孩子说不吧,不许动,不要动,不能动,这类的话只会阻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屋子弄乱了可以重新收拾,衣服脏了可以再洗,而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童年不会因你的后悔而重新再来一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