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偷心理暗示父母老师育儿亲子原创 |
分类: 我的家教之道 |
昨天早上送萌萌出门前,匆匆忙忙给她收拾东西。萌萌在一旁说:“妈妈,今天不带零食了,带了也得让别人拿走。”我一惊:“为什么?谁拿呀,你的包为什么让别人动啊?“我们班王**,总偷偷去拿小朋友的东西吃,我们老师说他是小偷。”
什么?四岁的小孩子是小偷?我不由得震惊了。他知道什么叫小偷吗?他知道小偷的含义吗?
“到底怎么回事呀?萌萌你慢慢说。”“是他总偷拿小朋友的东西吃,老师批评他也不改。”
“可是,他总是去别的小朋友书包里翻东西,有一天,他把天天的饼干翻出来吃了,还有一天,他去优优的小柜里翻好吃的,把人家小朋友的东西都给吃了,他谁也没告诉,就自己去拿,所以,我们老师说他是小偷。”
“小偷不就是专门拿别人的东西吗,就象偷粮食的老鼠一样吗?”
接下来,我又听萌萌讲了几件关于这个小朋友的事,不由沉思。
这个小朋友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就是那个曾经拿了萌萌的电话橡皮,后来被家长给送回来的那个孩子。
这个孩子平时是由她的奶奶接送的,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教育也多归奶奶。孩子的家庭物质基本一般,父母多半的时间都在忙于赚钱,把孩子放在最亲的人——奶奶这里。奶奶很疼爱这个孩子,自然而然就多了几分溺爱,孩子平时在家里说一不二,性格象个小霸王。后来入园了,这孩子的性格仍是这样,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他肯定要抢过来看,有几次还把小朋友给弄哭了。老师向孩子的奶奶反映,奶奶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几句,从未在根源上严加管教过孩子。因为,奶奶这样说,孩子还说,不懂事,慢慢大一大就好了。
后来,这个孩子还养成了乱拿别的小朋友东西的坏习惯,一来二去,就这样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小偷”了。
在萌萌的描述中我得知,别的小朋友都很头疼这个男孩,这个男孩不光淘气,不学习,而且手特别爱乱动,大家都不喜欢他,老师也多次批评了他,并且也和家长沟通过,但这个孩子仍是屡教不改。
小偷缘何被叫成了“小偷”?他仅仅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如果这个坏毛病不彻底改掉,会不会影响他将来的一生?
而仅仅因为他在幼童时期偷拿了小朋友的东西,就被叫成了“小偷”。这会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不良心理暗示?谁又能为孩子的不健康成长负责?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父母只是将孩子放在奶奶那里,只是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不过问孩子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来,说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隔辈人的爱,与隔辈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亲生父母是不同的,也的确是不能替代父母的。父母即使再忙,也不能忽略了教育的重要。
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孩子无论大小,只要做错了事,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心疼而姑息溺爱,这样的爱只会越爱越错,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很容易就此养成坏性格,坏毛病,随着年龄渐大,很容易演变成恶习,甚至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人说得好,生了孩子却不带孩子,就是最大的渎职。这里,父母让长辈代替自己管教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渎职。
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
老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极为重要。老师的一句话,其他的孩子可能会当奉为圣旨。老师把顽劣的孩子称为小偷,别的小朋友也理所当然的跟着这样叫,因为在所有的孩子的眼中,无一例外的认定: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这对孩子是一种阴暗的心理暗示,这分明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孩子的心是纯净的,从小就被老师赋予这样一种可怕的头衔,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其实,老师应当更加耐心地引导孩子,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区分善恶,这需要老师更加严格的教育,如果只是说了几句不改,就轻易给孩子定下小偷的坏名,这就是懒惰,就这是没有师德。做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教育与帮助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气,慢慢教他做人的道理。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孩子也会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真的好希望这个孩子能健康阳光的长大,忘掉那段不光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