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标签:
爱在中国行夏季话养生文章精品摘选健康 |
分类: 健康养生摘抄 |
刚刚读报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现摘录如下,希望在炎热的夏季对广大的博友有所启发。
http://epaper.hljnews.cn/shb/res/1/20080623/40741214183080305.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参的形色气味。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到底它属阳,还是属阴呢?大家都知道,人参一般产于东北和高丽的树林阴湿之地,所以它首先秉受的是水阴润泽之气,在味上偏苦甘而有汁液;可它偏偏又长出三个枝杈和五片叶子,因而古人认为“三”、“五”是阳数,所以又是至阴之地的至阳之物,当属阴中之阳,这就是它之所以珍贵的地方。北方属水,人参正像那水中的一点真阳。中医认为肾和膀胱属水,也正是因这一点真阳而有气化之理,所以人参因秉水中阳气而与人体气化之性相合,故而能补气。
七、食物的偏性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食物基本上由四类组成,即谷、果、畜、菜。中医认为,真正的食物是这四者的匹配,其中每一类又都暗含有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质。比如鱼虾出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疥的人来说就是“发物”;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故而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性情粗暴、性欲旺盛。老年人多食血肉之品,则可以补益精血。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也易于壅气,助湿;“米”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渴,固胃开胃。
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宜甘,因为甘味可以缓释肝气的劲急;心宜酸,因为酸味可以收敛心火;肺宜苦,因为苦味可以助肺气肃降;脾宜咸,因为咸味可以使脾不会运化过度;肾宜辛,因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肾水之阳气……
上面说五脏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那么食物的偏性讲的是什么呢?
“酸走筋”,酸类的东西是走筋的,走肝的。如果你病在筋或得了肝病以后,则“无食酸”。因为酸是主收敛的,太收敛则肝气不能生发,所以,得了肝病以后就要少吃一些酸类的东西。
“辛走气”,辛类的东西是走气的。肺主气,我们一吃辣的东西,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如果病在气,就“无食辛”,意思是说如果你肺得病了,就不要太吃辛辣的东西,以防过度耗散。
“苦走血”,苦味的东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到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强调要多吃一些苦瓜,目的就是让心火不要太外散。这是从食补的角度去讲的。“病在血,无食苦”。如果病在心的上面,就少吃一些苦的东西,让心可以生发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咸走骨”,咸类的东西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元气,就好比是五脏的父母,它居住在老大家里,也就是藏在肾里边。所以,吃盐最容易调我们的元气。现在大家都喜欢吃味道浓的、辣的东西,这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实际上都是在调元气。所以,吃麻辣烫的东西,就可以把元气调上来,让人显得很有精神。“病在骨,无食咸”,如果病在骨头上,就不要吃太咸的东西,不要过分的调元气,这样才能把骨养住,把肾给养住。
“甘走肉”,甜味的东西走肉,走脾胃。像小孩子爱吃糖,就是因为他脾虚。“病在脾,无食肉”,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类的东西,不要吃滋腻的东西,因为滋腻的东西会让脾增加它的代谢负担,使脾更加疲劳。
八、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