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允许孩子使用“笨办法”

(2013-01-24 17:37:22)
标签:

小可爱妈妈写

数学

孩子

笨办法

育儿

分类: 边走边想

http://s2/mw690/4d3bcfbbnd4058b264931&690

放假了,除了带着小可爱东奔西跑地玩之外,也给她准备了很多“精神食粮”,有她喜欢的图画书、长篇故事,也有她念叨已久的数学书。

三岁的时候,给小可爱买过一套针对三岁孩子的引进版的《阶梯数学》。尽管三岁时已经做过这套书了,但是因为在书架上,所以小可爱偶尔还会拿出来翻看一下。看的时候,就会来一句:“妈妈,怎么还给我看三岁的啊?我可是已经五岁了!”当然,最近她说的是“我可是已经六岁了,你什么时候给我买六岁的呢?”

不过,对于小可爱的这种要求,我自己有些“胆怯”。因为在她四岁的时候,我也给她买过一套国产的《阶梯数学》,是针对五六岁孩子的。跟引进版的相比,国产的在形象感方面比较差,很多直接就是算式,加上小可爱当时刚满四岁,针对五六岁孩子的本来对她就有难度。所以那一套数学书我们用得很头疼。

记得当时,我觉得很简单的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对小可爱来说,居然无法理解。为了促进她的理解,我还准备了“道具”——20颗瓜子儿。算一个“5+8”,我们就先数出来5个瓜子儿,再数出来8个瓜子儿,最后放在一起再数一下总数。这样做看似非常形象。但是四岁的小可爱还是觉得没有意思,兴趣索然。为此,我也曾经憋得内伤不已。终于在几天的尝试之后,决定放弃了。

因为亲子阅读比较多,所以小可爱在语言和形象思维方面比较有优势。而抽象的数学,的确不怎么对她的胃口。好在进入大班之后,幼儿园也加强了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训练。不是强迫孩子认识几加几等于几,或者几减几又等于几,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教给孩子组合、分解等内容,平时也会写一些数字,主要还是十以内的数字。尽管看起来非常“浅幼”,但还是激发出了孩子的兴趣。

当然,在平时生活中,我也经常跟她玩一些游戏,比如认数字,前面一个9,后面一个6,是多少。再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都是在我们每天去上学的路上完成的。数字都很随机,基本上以看到的车牌或广告上的数字为主。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这对于提升小可爱在数学方面的兴趣也很有帮助。

这个寒假前,我悄悄地把引进版的《阶梯数学》五岁和六岁的买了回来。想在假期开始后,再告诉她。就在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她果然很兴奋,吵着要看一下。正好当天比较忙,所以她也没看成。不过,第二天她还一直惦记着,我就拿了五岁的第一本给她,她用了一个多小时,居然一口气把一本做完了。题目的说明是在爸爸的指导下阅读的。

因为我们忙着去另外一个家,所以过了一天她才看第二本。因为在“搬迁”的路上,她已经把剩下的九本看了一遍,因此,做的时候我们没有让她做很长时间,不过,半个小时,她还是做了半本多。

买五岁的其实是想给小可爱一个循序渐进的感觉,也实在害怕一下子给她比较难的,挫伤她的信心,就像上次的教训一样。

前天跟她去花鸟市场买花,路过一家书店。她要进去看书。又看到了国产的针对幼升小的数学书,我就想给她买一本最简单、最形象而又最薄的五十以内加减法的数学书。(《阶梯数学》里虽然也涉及这些内容,不过比较分散,量也很少,而且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所以我想配合着使用更好一些,也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至于是不是要在这个假期都做完,这要看孩子的兴趣和时间。)因为小可爱现在在二线城市接受幼儿园教育,半年后,她将要进一线城市的小学。据我了解,一线城市的不少幼儿园在学前班会教不少小学的内容,而且我认识的周边的几个孩子假期都在上各种识字班、数学班、英语班等。这些班儿我是从没有给小可爱上的,接下来的半年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但是,给孩子适当的启蒙,以期在环境改变时,能让她不至于掉队。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半年后,小可爱一开始就要面对一个认识的朋友也没有的小学。

我按照自己的想法选了一本相对简单、形象的五十以内加减法的数学书。而小可爱看到了另外一本只有算式的数学书,也是五十以内加减法的。我觉得那个过于抽象了,不倾向于买。可小可爱想买,所以就买了两本。

回到家,她就兴冲冲地开始做我选的那一本。一些比较小的数字,或者加数是个位数时,小可爱基本上能很快地口算出来。而两个数都是两位数的加减时,就比较难了。所以我教给她怎么横着算式竖起来,然后再加减。这个方法她很快就会了。不过,遇到减数是个位数时,她又会使用比较“笨”的办法,比如37-5,她就又会使用手指了。从37、36、35、34……依次倒数五个,剩下的就是答案。看着她用如此笨拙的方式。我心里觉得有些好笑,但是绝不在脸上露出任何这样的表情,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看她如何去找到最终的“秘密”——因为数学书上的题目不少都是类似“闯关”的设计,所以我跟小可爱戏称我们在闯关,最后会发现秘密。

我不知道别的像小可爱这么大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是否也需要采取如此“笨拙”的方式,不过,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我允许孩子使用这样的笨办法,因为我觉得尽管数学很抽象,但是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从形象慢慢地过渡到抽象,是很正常的,也利于孩子真正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题目的意义,掌握其意义比单纯地会做很多题目有用得多。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