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事不断的24小时(亲子博客首页)
(2008-11-06 13:20:36)
标签:
小可爱妈妈写口腔敏感期咬人孙瑞雪育儿 |
分类: 成长日志 |
现在回顾刚刚过去的24小时,心情真是沮丧,小可爱“制造”了很多麻烦:
咬了两个小朋友;
两起咬人未遂事件;
打了一个小朋友一巴掌;
去超市啃了一个大橘子,赔了一块三;
因咬人,被人家的保姆打手了
……
除了橘子的问题,每一件事情都够烦心的,特别是咬人事件。大概是又要出牙了,所以牙痒痒。昨天下午,咬第一个小朋友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人家也没有招惹我们,小可爱上去就抱着那个大我们两个月小男孩的头咬了上去,留下了一串牙印儿。今天上午,则是因为争抢着要坐一只泥塑小狗,小可爱气急了咬了轩轩一口,结果轩轩家的保姆就不停地打我们小可爱的手,当时外婆去帮小可爱推三轮车了,我在上班。刚才,午睡前,小可爱对我说:“小可爱在外面哭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轩轩奶奶打。看着她可怜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难过。当然我对小可爱的“野蛮行为”也很生气,但是作为大人来惩罚孩子,我多少还是觉得不应该,毕竟小可爱只是两岁的孩子,对孩子“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也许我“护短”?
挨小可爱一巴掌的也是轩轩。因为轩轩比小可爱大两三个月,都还没上幼儿园,而轩轩家的保姆也比较能说会道,有时候就跟小可爱外婆在一起聊聊天,这样两个孩子渐渐熟悉了。昨天下午,小可爱走到小区中心花园,轩轩突然从背后冲过来,在后背上打了小可爱一下。小可爱目前是“绝对不能吃亏型”的,所以立刻转身就给了轩轩一巴掌。这一幕没有给保姆看到,如果看到,没准儿今天会更生气地打小可爱呢。
在昨天发生了咬人事件之后,我特意又翻看了一下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知道孩子都有这么一个“口腔敏感期”的过程,不少孩子都会在两岁之前完成。小可爱就属于“口腔敏感期”发展比较滞后的孩子。小可爱出牙比较晚,一直到十一个月会走路时才出了第一颗牙,现在两周岁了,也才只有十六颗牙。这两天她很喜欢把手放在嘴里,又爱啃苹果、啃梨,所以我感觉她应该又要出牙了,正处于“口腔敏感期”。
但是针对她的咬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所以我只能告诉她“不要咬,实在要咬了,就咬妈妈吧”,毕竟两岁的孩子控制自己的生理影响比较困难。如果在外面,我们一定得更紧地跟着她,小心她再犯同样的问题。希望这个特殊的敏感期能尽快顺利度过!
附:摘自孙瑞雪《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咬人的故事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突然,晨晨的妈妈恼怒地大喝一声:“怎么这么不象话!”就在妈妈扬手要打的那一刻,晨晨的表姐也惊叫了一声。她们俩先后被晨晨咬了一口!我赶紧挡住了妈妈的巴掌:“孩子可能到了咬人的敏感期。”说时迟那时快,我也被咬了一口!疼得我真想发火,但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把晨晨轻轻抱在一边。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做了充分的防备,晨晨不再能轻易地咬到谁了,她只好趁着和你亲近的时候咬你一口,有时咬不着手和脸,她就咬衣服,但她从来不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
一个多星期过去后,晨晨不再咬人了。我手臂上被她咬的那片淤血还在,跟孙老师沟通后我知道了:咬人的敏感期在2岁半到3岁出现,孩子咬时并无恶意,把他抱在一边就可以了。
孙瑞雪:我们观察了部分2岁的孩子后发现,他们在咀嚼一些食物(如馒头、面包、硬一些的水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显然,两岁以前他们吃的食物几乎都是稀软的。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但从不咽下,有时会被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
口的敏感期在0——1岁出现,孩子尝试着用口(也包括牙齿)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展他的认知能力。有的孩子敏感期度过得很好,1岁之后不再有这一特征,但很多孩子却在2岁左右开始“咬”人。这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如大象的鼻子等,但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孩子会明确告诉你,咬橡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
孙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