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小可爱妈妈写家庭教育一致 |
分类: 边走边想 |
但是,现在小可爱一天一天大了,就开始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比如说,什么东西能玩儿,什么东西不能玩儿。前些日子,小可爱发现了家里的一小箱牛奶,就把每盒牛奶都拿出来,把吸管拉掉,都拿出来以后,她就爬走了。每次我都负责“善后”。后来我干脆用大塑料袋把牛奶都装好,不让她玩儿,免得家里到处是牛奶。小可爱爸爸回来后,就把塑料袋拿去,还把别的东西也放进牛奶箱,供小可爱往外扔。最后又是“一片狼藉”,我们负责收场。我说不能给她玩这个了,小可爱爸爸觉得孩子爱玩儿,就让她玩儿吧。
还有家里的遥控器,小可爱现在已经懂得玩电视遥控器,对着电视,胡乱揿。如果电视关着或者关了,就说“没”。我对她玩电视遥控器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过如果她不停乱按,我还是会制止的。但前天,小可爱爸爸为了安慰哭闹中的小可爱,空调遥控器也拿给她了,我就坚决制止了。小可爱爸爸就不解,电视的能玩儿,空调的就不能玩儿了?
这些都是一些“小事”,但是从中折射出的问题很大,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观点有时候是冲突的,方式有时候是矛盾的。表面上看,很符合我们的传统方式:有人严格,有人宽松。按照我们的传统看法,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亲和母亲担当不同的角色,一个要唱红脸,一个要唱白脸。这样在对待孩子的同一件事情上,如果父母中的一方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只要不过分就顺其自然了,而另一方则会比较严厉,一定要让孩子心里有个“规矩”。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没什么大问题,毕竟我们的教育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有个“怕头”阿,否则会无法无天。深究起来,这种做法则非常不妥。原因有三,一是长此以往,扮演“白脸”的一方势必会与孩子的关系出现疏远,孩子会对他(她)怕怕的,不利于亲子交流和沟通。我们传统的“严父慈母”模式,实际上对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二是在一方严另一方宽的“夹缝”中成长的孩子,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讨巧”心理。当他做错事情时,知道如何能受到最小的责罚,于是他会千方百计避开“严”的一方。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会对孩子的是非判断产生不良影响,父母一方认为这样,另一方认为那样,孩子因为小,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而父母的判断不同,会让孩子感觉很混乱。
鉴于上述原因,父母平时一定要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多加沟通,在绝大多数问题上尽量达成一致,要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