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地震局”是不是也无用?

(2014-08-22 06:45:41)
标签:

杂谈

地震

地震局

古代

地动仪

分类: 昔时闲文

 

古代“地震局”是不是也无用?

  常有人呼吁“取消地震局”,认为地震局是最无用的政府部门——当然,这多是网民的不满与调侃。

  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都很难做到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地震局”尽使出“马后炮”,更何况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

  现代地震局“最无用”,古代的“地震局”是不是更没用?真理是相对的,科技本来就是一种认知状态,所以古人对自然奥秘的研究,一直都在曲折前进。中国官方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历史悠久,类似“钦天监”的机构,早在秦、汉就已出现,虽说是主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但像地震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异,也在关注其中,并有重大“科研成果”。

古代“地震局”是不是也无用?

  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即便地动仪没有发明,古人也凭借其聪明才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有所认识,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古人如何认识地震现象呢?

方法一:天象变化

  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中也载有东汉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明史》卷180《李森列传》有“明年夏,日食,琼山县地震”。 星变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星际关系的变化,即星球与地球之间引力的变化,从而引发地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方法二:地发雷声

  地发雷声,也是古代先民最为关注的震前预兆。《宋书》卷34《五行志五》记载,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己酉,东北有声如雷,地震。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发雷声”现象,在《旧唐书》卷37《五行》中有明确记载。明代的记述,则更为详尽。

方法三:动物异常反应

  史籍中也记录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间动物的异常反应,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声如雷,野雉皆雊。《晋书》卷29《五行志下》有:晋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皆鸣呴。《大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明清时期,对地震前动物异常的记载也不少,比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地震前,“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清嘉庆年间山西平陆强震后,人们回忆动物异常现象,也认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动物异常推测地震,这种方法直到现在仍被关注。

方法四:天气异常

  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霠蔽天、淫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有关太白昼见的记载,《宋史》卷33《孝宗一》有:隆兴二年(1164年)春甲寅,白气亘天。是月,福建诸州地震。《明史》卷258《汤开远列传》载,汤开远为河南府推官时,给崇祯帝的上疏就陈述的是盛夏雪雹后地震以及天气干燥所引发草场自燃的事情,即草场燃烧是因地震天热、气候干燥,并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

  霪雨水旱接连不断而发生地震的记载也不少。《宋史》卷102《吉礼五·祈禜》载,绍兴四年,四川自七月以来霪雨地震。《明史》卷258《黄绍杰传》,崇祯五年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

  古代官方对地震的记录与研究,虽说不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但对现代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时的抗震、救灾,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意义显然是积极的。我们不能跨越历史,说他们都尽是邪说,完全是在吃干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