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桐人何来(十五)吾本桐人
(2011-02-07 10:37: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史考虑 |
家谱编修重复重,宋元旧已失先踪。
但能亲睦吾桐族,何必徽州更认宗。
此诗为明代桂林方十世方照所作,题为《有以新安族谱见示者答之》。明清桂林方氏为宇内名门,妄附者甚多。新安婺源平盈方氏族谱将桐城桂林方纳入其中,而桐城方氏族人明显不予认同。桂林方十一世方学渐重修族谱,其中认宗一篇,语厉辞严,后世莫敢违背。方学渐长子方大镇对妄附者曾郑重回复:不腆敝族处桐子二百余年,谱牒井井,皆先君所定。…….世远无稽,不敢强附华宗。非不欲倚玉之为荣,而先君之言载在家庙,垂示子孙,不佞诚不敢遽违先志。信中方大镇虽言辞恭敬,但态度异常坚决。
桂林方迁桐甚早,德益公前代世系不可考。加之方氏处桐城数百年,桐城的地域意识已非常强烈,皆以“桐族”为荣,对妄附者无不严辞拒绝。毋庸讳言,桐城方氏的确源自徽州,桂林方氏族谱也明确地提及休宁。徽州方氏的共祖是汉代方纮。其原本“世望河南”,“因王莽篡乱,避居江左,遂家丹阳。丹阳昔为歙之东乡,今属严州。是为徽严二州之共祖也”。可见,方氏早先也非徽州土著。此处丹阳即今浙江淳安。其后大约在唐末,方氏族人迁入歙县,后再由歙县分迁徽州各地。方纮后裔由此遍布徽严二州、皖浙两省。
如方氏一样,徽州其他大姓也多由外地迁入。比如著名的徽州八大姓: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所以说,严格意义上的徽州土著是没有的。在中原士族迁来徽州之前,山越人才是徽州的土著居民。
方姓迁徽较早,其后大约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徽州。分别是魏晋的永嘉移民、唐末五代移民、两宋之际的靖康南渡移民。
说起历史上的徽州移民,就不得不提一个叫篁墩的地方,这里成了徽州众多大族的始迁地和避难所。篁墩是歙县与屯溪之间的一个古村,距黄山市区屯溪四公里。这里沃野平川,阡陌纵横,新安江傍村而过,西接休宁、屯溪,东连府城歙县,通达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此处诚然为安居乐业、修养生息的一方宝地。历史上,许多大姓迁来徽州,都是先在篁墩落脚,获得乱世难得的喘息机会。
晋代,程姓新安始祖程元谭首迁篁墩。至南朝,其裔孙程灵洗深受徽人敬仰,死后被推崇为邑神。其后,篁墩程氏繁衍壮大,子孙遍布徽州六县,甚至播迁至外地。比如程颢、程颐兄弟,即为新安程氏三十五世孙。二程虽居河洛,但一直不忘是篁墩程氏后裔。而程朱理学另一重要人物朱熹,其先世自姑苏迁入徽州,第一站也在篁墩。后再迁婺源。朱熹虽生于八闽,但常自称 “新安朱熹”。所以,小小的篁墩村历来被誉为“程朱阙里”。
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北方世族大量迁入徽州。这一时期迁居篁墩的较大宗族就有二十多个,其中有徽州后世名族15个。分别为:张、王、陈、朱、戴、周、江、康、曹、毕、潘、施、齐、唐等。
后来成为东南巨族的甲道张氏即曾迁居篁墩。甲道一世祖为张彻,唐末黄巢之乱时,避居篁墩。兵定后张彻自篁墩迁居婺源甲道,遂为甲道张氏。其后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五世孙“延”字辈即有七十六人,号称“七十六延“。由五世开始分迁各地,辗转发展出德兴张氏、桐城张氏等名门望族。
再如徽州汪氏,为唐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八子自绩溪迁篁墩,再由篁墩散居各地。
无疑,篁墩是很多中原移民进入徽州的第一站,而徽州一府六县何尝不是中原移民的中转站?桐城徽州各族在新安生活的时间多则数百年,少仅数代。然后或从徽州直接迁桐,或辗转数地,最终落籍桐城。徽州无疑是故园,婺源又何尝不是?篁墩也何尝不是?由此上溯,中原何尝不是?甚至非洲或许也是。所以,祖籍不可以无限追溯,因为祖先在旅途中停歇的地方实在太多。我们所首要关注的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那就是故乡。自瓦屑坝移民迁入桐城,距今已经六百余年。四百余年前的明人尚且以桐人自居,更何况今日的我们。对于我们而言,桐城是我们唯一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