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桐人何来(六)人文婺源
(2011-02-07 10:32:2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史考虑 |
婺源的得名和乐安江(饶河上游)有关。乐安江古称婺江,发源于县境内的段莘,故名婺源。康熙《婺源县志》序曰:婺于新安称名邑。千岩万壑,孕秀争奇,最擅山川之胜。而又有紫阳夫子笃生其间,故其人往往纯朴温萃,蹈礼仪而被诗书。
明清桐城能够人文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洪武大移民。这些新桐城人朴实无华、敦亲睦族,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而这种睦族崇文之风,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婺源的旧习。婺源旧属徽州,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闻名于世的文公阙里,素有“东南邹鲁”之称。近年来,又因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而声名鹊起。
婺源历史上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这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是婺源为徽文化之乡,文风源远流长。婺源建县制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当时的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而成。婺源作为徽州六县之一(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东晋以来的中原士族的南迁。这些为躲避战乱迁徙而来的中原士族,将中原文明和儒家文化植入徽州,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宋代以后,鸿儒、仕宦层出不穷,朱熹、江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自宋至清,共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 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东南邹鲁果名不虚传!
其二因为婺源是朱子故乡,文公阙里,地方上崇儒兴教、尊奉朱子。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系统的理学体系,备受南宋及以后的封建王朝推崇。卒后谥“文公”,从祀孔庙。朱熹虽然并不出生于徽州,但他的署名很多是“新安朱熹”,并曾多次回婺源祭祖、省亲。地因人重,婺源作为朱子故乡更是被朝廷一再予以明确和褒扬。咸淳五年(1269年),南宋皇帝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元二十四年,建紫阳书院于婺源,弘扬朱子之学。至正元年(1335年),在婺源诏立“徽国文公庙”。就连婺源县城也改用朱熹的别名:紫阳。在乡贤与先贤的双重光环下,徽州人很自然地秉承朱子之学、尊奉朱子。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就有这样一段话: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恃,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徽人是如何推崇朱子,从中我们便可窥得一斑。文公阙里岂虚言哉?
明清之际,桐城人“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人文之盛,直追宋元之婺源。桐城先人与宋元之婺源人又何其相似。桐城人推崇儒家、坚守宋学,难道不是在继承徽州旧学、秉承朱子之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