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可法的殉国与政治智慧

(2009-06-15 22:33:50)
标签:

政治智慧

军事家

逆贼

史可法

南明

分类: 文史考虑

史可法的殉国与政治智慧

史可法的殉国与政治智慧(zt)

史可法的殉国与政治智慧
        史可法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
         政治上,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提到。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火召)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他原来是打算用“同仇之谊”来感动大清,幻想连同清兵一起消灭李自成而已。贯彻南明那一套划江而治的政策。
军事上,他督师江北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清军主力南下,他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就算是他本人闻名天下的扬州战役,其实也没有组织过任何有效的抵抗。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侵的紧急情况下,史可法惊惶失措,应廷吉记载,当时一部分南明军队驻于高邮,史可法一天之内三次发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至浦口会剿”左良玉部叛军;中午令“诸军不必赴泗,速回扬州听调”;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应廷吉对诸将说:“阁部方寸乱矣,岂有千里之程,如许之饷,而一日三调者乎!
         在镇守扬州的时候,多铎下令攻城之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根本没有亲自主持抵抗,扬州“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可是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即告失守。这就是史可法的真相。
         许多历史英雄人物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如果南明的重臣名将们真有如传说般的才能与坚贞,那么南明就根本不会灭亡。
        如果我们有意识的摒弃自己的偏见或者成见来审视历史,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物,同样,也不存在大奸大恶的人物,但是历史看上去总是那么扑朔迷离,因为后人的需要,任意的篡改和虚构,将历史变得面目全非。
         对于史可法的评价使我面临困惑,一方面,史可法勤奋好学,性格坚毅,居官廉洁勤慎,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另一方面,他又的确缺乏政治以及军事上的才能,他或许有些文过饰非,但不可否认他是按照自己确信的道德标准来行事。
如果说明朝末年的史可法和扬州是悲剧,我宁愿把这理解成明朝专制制度造成的悲剧,既然史可法身在其位,就只能勉为其难,他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可是现在的他没有退路,他只能够尽力而为,虽然事情并非尽力就能办好。
        史可法在南明前期的苟安并不令人惊讶,南明政府本来就是不思进取,史可法作为明朝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兵部尚书,有所例外倒还不可理解了。
        史可法表面上是重兵在握,其实当时的现状是军阀割据,史可法并没有实权,也根本无法调动这些军队。如果说把这一切的错误归咎于史可法,我以为过苛了,至少在南明朝廷,比他更应该受到指责的人还有很多。
        关于史可法,后世一直存在两种评价,一种是不顾史实的进行过分渲染,极尽能事给予赞颂,另一种显然是针对赞扬评价而发,对史可法的无能进行批评和阐述,从而否认史可法。
        然而无能并不是过错,不能因为能力问题而涉及到个人道德或者历史结论。
        按照批评者的说法,史可法应该主动退位让贤才可称得上正确,可是在当时绝不可能的。
        或许史可法知道自己在政治、军事才能上的缺乏,就算他主动退出,当时谁又能够取而代之呢?当时的南明政府中像史可法一样忠臣不屈的人根本就没有几个,史可法能够信赖谁呢?他迫不得已而担当重任,绝非为了权势或者利益,我们又何必还苛求他是政治家兼军事家呢?
        在明朝,只有八股文专家才能够达到他那样的地位,真正的军事家能够这么博学多才吗?
        可是明朝运气真的很好,明末抗清三个名将,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然而那又怎么样?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史可法就算是天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够会有好下场呢?
        史可法的尴尬其实和吴三桂、和洪承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怎样做都是错,那个悲剧的时代根本就没有正确给他们选择。
        史可法选择了殉国,吴三桂选择了降而复反,洪承畴选择了投降并且参与建设大清帝国,明末思想家们选择了不合作,究竟谁的选择能够称得上正确呢?
        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个人怎么选择都是错误的地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