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情偶记
闲情偶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82
  • 关注人气:42,2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剧的布景、道具

(2009-09-06 11:03:16)
标签:

昆剧

灯彩戏

砌末

布景

雅园

杂谈

分类: 漫卷诗书
昆剧的布景、道具(zt)

桌帷、椅帔 桌帷、椅帔的运用,十分讲究。有的戏可用锦绣,有的则只能用素色;有的戏是桌帷、椅帔两者均用,有的戏仅用其中之一。如演《独占》,需用锦绣桌帷、椅帔;演《跳墙着棋》,只用锦绣桌帷而不用椅帔;演《说亲回话》、《羊肚》和《服毒显魂》,只用素色桌帷;演《絮阁》,则只用锦绣椅帔。桌帷、椅帔一般均有图案,大多数为花草鸟虫之类,以红、蓝、黄、白作底较多。有的桌帷还写有戏班的名字,表示该戏班在此演出。

舞台布景 明清两代的上海昆剧舞台景以传统“守旧”和一桌二椅写意式布景为主。清光绪后期,出现了写实风格布景,如花园围墙、亭台楼宇、假山树木、花卉湖石以及坟墓、墓碑等硬质景片。此外,布城、山片、云片、大小帐子出现在舞台上,也为近代上海昆剧增色不少。新中国诞生后,昆剧舞台布景有较大发展,普遍采用中国画幅为舞台背景,50年代末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班排演《墙头马上》,每一场景描绘一组暗示(隐喻)型的图案,通过图案的置换来表达场景的变化,剧情的发展。现代戏《琼花》布景采用写实手法,富有海南特色。《蔡文姬》的舞台布景以绘制秦砖、汉瓦的古朴凝重为特点,点染出该剧的时代风貌。《牡丹亭》全剧以2块大幕、6块高低不同的硬片作为基本造型元素。舞台布景基本原则是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根据剧情需要有所侧重,不用统一的模式。

灯彩 清咸丰、同治年间,昆剧灯彩戏的出现使上海地区的昆剧舞台美术在表现手段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演出的一些排场较为热闹的小本戏,如《描金凤》、《呆中福》、《南楼传》、《红菱艳》等,就是以灯彩为号召。光绪二年(1876年)正月间在三雅园上演的《洛阳桥》,在灯彩运用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其成为沪上一出传演数十年的名剧。与此同时,有的昆班还将传统老戏改编成灯彩戏搬上舞台,如《蝴蝶梦》,《申报》冠以“新彩”的字样;《思凡》也被改成了灯彩戏的路子,三雅园的演出广告称,该剧彩头包括“诸佛真像,全新绣花湖绉僧衣,当场变彩。化妆严谨,身穿之衣,常时变化,毫无遮盖,随身出彩,大有可观”。大章、全福两班合串新戏《财星照》时,舞台上还“外加本郡清客调狮子,巧扎灯彩,善能掉舞。众狮聚会,产子抱珠,喷烟吐火”,可见其舞台演出之热闹非比寻常。

砌末道具 明代上海昆剧演出中就有砌末道具的使用,《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民间演剧用“珠鞭三条,价值百余”。明清两代,见诸文献的道具主要有扇子、茶具、文房四宝之类。近代昆剧舞台上也有大型砌末的运用。清光绪十六年,三雅园演出《解歌妓》(也称《歌妓跑马》),用竹制花马上场,当时《申报》广告词称“新到五色花马,绚丽夺目”。解放后,昆剧现代戏中的砌末道具应用广泛,在有的剧目中还使用现代电子技术。

扇子 有掌扇、折扇、芭蕉扇、团扇等。掌扇,又名长柄扇,两把同时使用。折扇,扇面或画有山水、人物、花鸟,或写有诗词、曲、文。此外有白折扇,即不画任何图案的素面折扇,副、丑使用较多。金折扇,即用金粉或金黄色装饰的折扇,旦角杨贵妃用之,今使用较普遍。芭蕉扇为丑角所使用,丑角王小三演《服毒显魂》中武大郎时,使用残破大芭蕉扇,表现他粗陋及纯朴的性格。团扇,六旦使用较多,旦角葛子香演《跳墙着棋》中红娘时,则用造型较为讲究的宫团扇,扇子柄下还缀有两根丝穗,雅致漂亮,以此衬托大户人家丫环的气质及红娘天真、活泼的性格。解放后,扇子作为舞台道具的地位不断加强,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玉簪记》中潘必正以扇掩面偷看陈妙常的情景,表达潘对陈的一见倾心;《西厢记》中张生私会莺莺,不见莺莺人影,焦急地用扇子不住地敲击手心,体现烦躁不安的心情,都是借用扇子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