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真相

标签:
历史厂卫锦衣卫东厂崇祯文化 |
分类: 漫卷诗书 |
明亡真相——崇祯荒废厂卫的后果
(轉自百度明朝吧,作者不祥)

满清把明朝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我们很多人纷纷以为是,其实大错特错,上了满清的大当.厂卫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荒废厂卫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的存续在于,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明朝民间总的来说很富,这不用我多说,多少西方传教士记录都能证明,但是为什么民富却变成了明朝财政破产,民富却成了国穷,这就是政治基础出了问题.
政治最重要的在于权力的平衡,同时也要有监督反馈机制的到位,这两点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要素,我想除了小学文化的人,有点管理知识的人都能明白.而崇祯时期却在这两点上全面失衡,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皇帝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具体事实可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与某首辅谈到:“我想做的你们不愿意做,你们想做的我认为不何适。”包括遗诏中的:“百官误朕。”这都明显的说明了崇祯朝的管理的两大要素,平衡与监督全面崩溃,李自成入京之后,崇祯朝官员的贡献就可看出,这些官员贪污累积了大量钱财,崇祯很节俭,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贪污呢?其实很简单,现代有句话:“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天下是崇祯的,崇祯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
我们回头说明朝的权力和平衡机制。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后期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特别是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己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和东厂。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和反贪局。这样的机构是好还是坏,这要看人了,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太重要太好了,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实际上明朝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东厂是皇帝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一个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所以,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所以,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对于满清诬蔑,其实很简单,厂卫作为一个机构对国家对人民是好的是必须的,但其中会出现坏人,也是必然的,不要拿魏忠贤和刘谨说事,把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厂卫中有名的贪官比一比,看看那边的多,这还是因为满清篡改了史书的结果,历史上的厂卫应该比我们知道的更好,要知道,东厂立的神像(他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一些实期,在200多年里,厂卫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的顺利运行,就连魏忠贤都要搞一搞“反腐风暴”来装装样子。但这一切在崇祯执政之后被打乱了,崇祯搞垮魏忠贤好不好?好!但他不该同时搞垮厂卫,就如同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也贪污了,惩办他们,但不能取消检察院和反贪局。崇祯搞垮魏忠贤后,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几乎荒芜,于是皇帝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钱龙锡的礼一样,如果是锦卫衣去查会怎么,天知道?这可是实名举报,举报人又不是疯子,没有证据怎么会去得罪那个权力比曾经的宰相还大的内阁首辅钱龙锡。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员集团的控制权,自己的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立场决定行动(应该说是集团利益决定代表人的行为),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原因就是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触觉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那样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政府失去权威。以卫青大将军惊天动地的战功,之让匈奴胆战心惊之神威,倘不敢私下处决一个违纪的部将,一个小小的袁崇焕,竟然敢假传圣旨杀害拥有尚方宝剑的朝庭节将毛文龙,并且不受处罚,其实已经说事实上说明,朝庭已经逐步对军事将领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权威。有人说杀了毛文龙去了满清的心腹之患,帮了满清大忙。实际上,这还是次要的,更重了的是这是一次完全严重违法乱纪的,蔑视朝廷权威的行为,此事带了一个很坏的头,使得明朝军队走了集团化,军阀化的道路,之后的关宁军临阵脱逃,左良玉部前不听杨督师指挥,后公然发动叛乱完全起因于此。杀毛文龙军事上损害,如果出个优秀的军事家还可以补救,但对明朝法治和朝庭权威造成的损害,却是明初刘徐重生也无法补救。
最后,崇祯回首,说“百官误朕。”实是不懂管理学的结果,他一举取消了国家安全局、国家内务部、国家监察局和反贪局,形成的官员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国家怎么会不亡。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成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完全不通管理学的基本要求,管理能力太低之故。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元璋是睿智,万历是上智,崇祯不幸是下智。
附:简单说说万历帝废除官员考成法和崇祯帝废除东厂番子
万历帝废除官员考成法和崇祯帝废除东厂番子这两项举措对文官集团的监督最终只保留了言官弹劾制度和锦衣卫,其实锦衣卫与文官之间的利益冲突很少,因为锦衣卫受内阁节制相当地多,而且锦衣卫的职责很大一部分是观风与搜集情报。而东厂则只对皇帝负责。均有各自的历史背景而且也极其人性化
受到的拥护极大 但我认为却为明朝后期的政治腐化埋下了伏笔。
太祖朝的清廉是靠着杀伐来保证的到了神宗朝从制度上放开了对官员的禁锢 毅宗朝又从监督人员的角度进一步放开了禁锢
在一个压力突然消失的真空时期也是腐化产生的温床。。。从穆宗实录、神宗实录和崇祯实录以及满清人写的明史来看,穆宗朝、神宗朝和毅宗朝三朝均不见有廷杖出现,比起明初和中叶,这是极大的进步,其实也体现出皇帝对文官集团的尊重以及制度上的改善。
崇祯帝在给文官充分放权之后发现成效很差,官风进一步堕落,又转而向祖宗成法寻找药方,即加重对宦官的依赖,反而让适应了权力膨胀的文官集团产生了进一步的对抗情绪。
或许实行的太早了
如果再给明朝一百年的时间这两项举措均能有巨大的成就 可惜在当时就实行 就跟王安石的变法一样 出发点是好的 主观上做了努力
历史却不给它施行的时间留下的只是一瞬间的阵痛。。。
其实越读明代的历史就发现晚明的历史真是光辉灿烂晚明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科技并不比西方落后而在经济上无疑是领先于西方甚多,只可惜它就夭折了

满清把明朝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我们很多人纷纷以为是,其实大错特错,上了满清的大当.厂卫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荒废厂卫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王朝的存续在于,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明朝民间总的来说很富,这不用我多说,多少西方传教士记录都能证明,但是为什么民富却变成了明朝财政破产,民富却成了国穷,这就是政治基础出了问题.
政治最重要的在于权力的平衡,同时也要有监督反馈机制的到位,这两点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要素,我想除了小学文化的人,有点管理知识的人都能明白.而崇祯时期却在这两点上全面失衡,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皇帝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具体事实可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与某首辅谈到:“我想做的你们不愿意做,你们想做的我认为不何适。”包括遗诏中的:“百官误朕。”这都明显的说明了崇祯朝的管理的两大要素,平衡与监督全面崩溃,李自成入京之后,崇祯朝官员的贡献就可看出,这些官员贪污累积了大量钱财,崇祯很节俭,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贪污呢?其实很简单,现代有句话:“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天下是崇祯的,崇祯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
我们回头说明朝的权力和平衡机制。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后期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特别是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己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和东厂。
锦衣卫和东厂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顺着满清的思维只会张口就骂锦衣卫不好,东厂不好,而连锦衣卫和东厂的实质都不明白。锦衣卫是监察百官,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当然也是保卫皇帝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局和反贪局。这样的机构是好还是坏,这要看人了,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太重要太好了,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实际上明朝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东厂是皇帝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一个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所以,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所以,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对于满清诬蔑,其实很简单,厂卫作为一个机构对国家对人民是好的是必须的,但其中会出现坏人,也是必然的,不要拿魏忠贤和刘谨说事,把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厂卫中有名的贪官比一比,看看那边的多,这还是因为满清篡改了史书的结果,历史上的厂卫应该比我们知道的更好,要知道,东厂立的神像(他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总的来说,除了个别一些实期,在200多年里,厂卫是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的顺利运行,就连魏忠贤都要搞一搞“反腐风暴”来装装样子。但这一切在崇祯执政之后被打乱了,崇祯搞垮魏忠贤好不好?好!但他不该同时搞垮厂卫,就如同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也贪污了,惩办他们,但不能取消检察院和反贪局。崇祯搞垮魏忠贤后,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几乎荒芜,于是皇帝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钱龙锡的礼一样,如果是锦卫衣去查会怎么,天知道?这可是实名举报,举报人又不是疯子,没有证据怎么会去得罪那个权力比曾经的宰相还大的内阁首辅钱龙锡。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员集团的控制权,自己的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竟,但是,立场决定行动(应该说是集团利益决定代表人的行为),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崇祯不断更换首辅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原因就是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触觉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那样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政府失去权威。以卫青大将军惊天动地的战功,之让匈奴胆战心惊之神威,倘不敢私下处决一个违纪的部将,一个小小的袁崇焕,竟然敢假传圣旨杀害拥有尚方宝剑的朝庭节将毛文龙,并且不受处罚,其实已经说事实上说明,朝庭已经逐步对军事将领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权威。有人说杀了毛文龙去了满清的心腹之患,帮了满清大忙。实际上,这还是次要的,更重了的是这是一次完全严重违法乱纪的,蔑视朝廷权威的行为,此事带了一个很坏的头,使得明朝军队走了集团化,军阀化的道路,之后的关宁军临阵脱逃,左良玉部前不听杨督师指挥,后公然发动叛乱完全起因于此。杀毛文龙军事上损害,如果出个优秀的军事家还可以补救,但对明朝法治和朝庭权威造成的损害,却是明初刘徐重生也无法补救。
最后,崇祯回首,说“百官误朕。”实是不懂管理学的结果,他一举取消了国家安全局、国家内务部、国家监察局和反贪局,形成的官员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国家怎么会不亡。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成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完全不通管理学的基本要求,管理能力太低之故。
下智治事,上智治人,睿智治法。朱元璋是睿智,万历是上智,崇祯不幸是下智。
附:简单说说万历帝废除官员考成法和崇祯帝废除东厂番子
前一篇:明朝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之二
后一篇:明清织绣工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