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门内新塘

标签:
张公祠老城银元文革私园新塘杂谈 |
分类: 闲情偶记 |
城北平安岭过去有一幽雅之处,这就是馨园,馨园为张公祠的一部分,园内也有一方池塘,四周建有亭台楼阁,当时文人称其为“城内第一佳境”。三月草长,桃红柳绿,带三两美艳女子依亭而坐,身影儿隐隐浮在水面上,那情那景,不“佳”也难。老城过去大户人家多,其中有闲情逸趣的,多建有自己的私园,但如馨园这般雅致的,不多。与馨园遥遥相对,在城东北角,另有一处寂园,园内最出名的风景,便是百花亭(现卫校内),寂园临塘,“一泓春水门前绿,半亩蔬园雨后青”,诗人李范之居寂园后寒翠庐,每每路过,总是感慨万分。两园之中的卫山头,又有一处惺园,惺园在安庐滁和道署内,民国后此地一度为之安徽省财政厅。惺园之中,“一沼清涟,万象澄碧”,池塘之上,建有三间水榭,有雅兴走入其中,“凭栏四顾,宛在舟中”,又是另一番风景了。
民国初年《怀宁县志》介绍安徽火药局,说“原在枞阳门内新塘中央(旧为宛在亭),因建银元局移北门外马山。”从枞阳门穿进城,向东是小拐弯抹角头,向北是火神巷,再向北的横街,便是造币厂巷。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枞阳门内新塘”,只能是原造币厂(银元局)内的这方老塘。幸运的是,这方老塘现仍保持如初,座落在人民路小学校园内。“枞阳门内新塘”也是老城区内唯一坚守到最后的老塘。
1961年秋,笔者入人民路小学读书,当时人民路叫新宜路,同一条新宜路,东西有两所小学,人民路小学为新宜路第一小学,简称“新一小”。小学六年,印象最深的,便777是校园内的新塘。初入学时,新塘原有格局基本保存,中间为孤岛,四周环以绿水,岛上有一大殿式建筑,中柱环抱,柱础如盘(现为教学大楼)。通向孤岛有三条通道——向南往教学楼的,是一座既宽又长的木制廊桥(现在的水泥桥是文革前重建的);向西通往大操场的,也是一道木桥,窄,跨径也不大;向东到职工宿舍(住有好多户老发电厂工人)没有桥,是填出来的一条土路。向北也就是现学校大门包括进大门后的场地,原先也是新塘范围,到文革前期,上面才建了一道简易水泥桥。文革后期,学校西侧的汽车修理厂排放污水,致使塘水发臭,不得已才将这一方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