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记载清代州县衙参,颇有趣味,有好事者将其分段编戏:
一曰乌合,二曰蝇聚,三曰鹊噪,四曰鹄立。
这是讲县丞、主簿、训导、教谕、典史、巡检等官员,都是八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官,“出身”也各有不同,因此如乌合之众,赶在黎明前像蚊蝇一样聚到县衙里,吵吵嚷嚷,如同
鸦聒鹊噪。随着堂上梆发炮响,各自像“鹄立”一样站好,这就是俗称的“小站班”,如同百官上朝一样。
五曰鹤警,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鹭伏。
二梆敲过后,堂鼓一阵紧似一阵,官员们像鹤受了惊吓一样抖擞精神,然后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似游鱼般首尾相接,一起上堂去参见县太爷。鹭鸟高大瘦削,颈项和足都很长,因为这些佐杂官吏们见主官时不用行大礼,因而动作像“鹭伏”一样。
九曰蛙坐,十曰猿献,十一曰鸭听,十二曰狐疑。
参见主官后,县太爷赐坐,但为表示恭敬,不能挺起腰板坐直身子,必须像青蛙一样,有点前倾,因而称为“蛙坐”。随后的献茶仪式,谢茶时必须躬身起立,因此像长猿一般。随后听县太爷训话,像鸭子听雷,不知所以然,所以称“狐疑”。
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衙参结束,各人退出时,既不能慢也不能快,关键是脚步要稳,这就叫“蟹行”;到了大门外,完全不在县太爷的视野里,一点儿没有拘束,如“鸦飞”一般;临上轿子时还要大耍“虎威”,唤轿夫,骂跟班,一路威风回家去,赶紧饱餐一顿,有的还要补上一觉,做一个“蚂蚁缘槐夸大国”的美梦。
与州县衙参相映成趣的,是京官的“站山子”仪式。据《郎潜纪闻初笔》记载:
太和殿丹墀下设有品级山,上面刻着从正一品至九品的官阶,按照文左武右的方位,合正一品、从一品直到正九品、从九品计算,恰好四行,为数三十六。凡遇皇帝升殿时,科道官要站立山旁,纠正队列是否整齐,称之为站山子。京官戏称站山子科道为天罡星(共36颗),举其数以相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