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情偶记
闲情偶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82
  • 关注人气:42,2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识涵养——阮大铖考评(86)

(2007-11-22 13:25:52)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美图

分类: 文史考虑
学识涵养——阮大铖考评(86)
 

学识涵养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传统的诗歌主张,始终力挺 “诗言志”。几千年来,中国“志士”尽管鲜见,但“有志”者着实不少。大凡有“言志”者,古往今来屡出其诗。而一些天下独尊的角色,志气浩天,常常留诗万几。今世街头墙报,报章补白,无不一诗填塞。识得几百汉字老汉,老有所为,便是自排诗集供儿孙精神文明。中国诗歌的速朽,一定程度上归于此等方块字的积木。

如何才能笔下流“诗”,阮大铖的观点是“才逐情生”。阮大铖认为:“才逐情生,情从境感;兴有所会,响亦随之。故兰亭曲水,纪逸事于流觞;桃叶春江,啭香喉于柔橹。”

所谓“才”,是诗歌作者的为诗能力。只有具有独特个体才能特质的人,才可能写出真正能称得上诗的作品。阮大铖主张以“才”作“诗”,并非宣扬“天才论”,而是认为诗歌作者必须要有独特的学识涵养。

阮大铖认为,作为诗人,单是有“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才”。而“情”,必须从外界事物中去获得,绝不是自作多情和矫情,中青年妇女作纯情少女状。阮大铖对诗歌创作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他在强调“情”为诗歌特质的同时,以“境”作为“情” 的客观基础,由境感入表情,才、情、境互动,成就为诗,直逼诗歌理论的“境界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