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谈天说地美图 |
分类: 文史考虑 |
横埠风情考
横埠为今日枞阳县的东部重镇,亦是枞阳境内文明较为久远的地区。
横埠的地名,源于横埠河。横埠河出三公山,由北至南再向东入江。这一独特走向,形成了河流的冠名——中国的山脉、河流多为东西向,形成地域上的南北分割,故地名常有“阴”、“阳”二字,目的是标明该地某江河的南面或北面,如 “江阴”、“枞阳”等。否则,便曰“纵”曰“横”,如横埠镇境内的“横埠河”、“横山”,均属此意,即它们的走向主要为南北——这便是横埠地名中“横”的本意。横埠之“埠”,区别于“渡”。古时的“埠”专指货运码头,“渡”则专指客运码头。“横埠”,意为南北流向河流上的一座货运码头。
“横埠”作为一座货运码头,位于今横埠镇横埠村境内的横埠河老街附近。古时的码头能以货运为主,而非一单纯的便民客渡,见证的是当地商业气息,即当年地方经济较为繁荣的景象,从而进一步形成商品的大量流通。
横埠因自古经济繁荣,孕育了长期的人文鼎盛——明有左佥都御史左光斗,清有杰出的文献家萧穆,当代则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文化部长黄镇。对横埠先贤的记载,后人多有失考之处。如《枞阳县志》称左光斗出生地为忠毅村、萧穆为横埠乡人,其实均为谬误。前者是望文而想当然,忠毅村为明时地方左氏宗祠所在地。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定本》载:“明神宗万历三年乙亥秋九月九日丑时,公(左光斗)生于桐城东乡之居宅”。依萧穆之言,左光斗“桐城东乡之居宅”,位于大朱庄(今横埠镇横山村境内),清时尚存。之于萧穆本人,虽著术上成就斐然闻名中外,但其学术方向过于冷僻,今天的非专业人士便知之甚少,故多以讹传讹。萧穆出生地,为原左岗乡湴西村(今横埠镇孙岗村)的先丰,该地元代称“钱氏小墩”,明代称“萧家小墩”或“萧家”、“小墩”等。历史上的左岗乡与横埠乡仅为邻乡,但显属两地,1992年两乡才合并称横埠镇(2005年再将后方乡并入)。
横埠人今仍被外人目为“东乡人”。所谓“东乡”,沿袭的是旧桐城县东乡的概念,其域相当于今白荡湖以东的枞阳县东部地区。旧时桐城县的建制早不复存在,横埠在当年亦只为其东乡的一部,之所以仍存“东乡人”之说,主要是该地区民情特征明显。吴汝纶《章冠鏊传》曰:“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较准确地概括了横埠人性格爽直 、讲义气,尤其是崇尚武勇、敢作敢当的民情特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