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谈天说地休闲美图 |
分类: 闲情偶记 |

大清科场走一遭
找出一份清朝的科举试题,看看自己功名指数。前后三场,先准备几袋牛肉干。
第一场:史论5篇
既然混迹科场,这几题倒也司空见惯。估计试卷能够写满,不至于留下空白。如果恩师大人以笔测量,得分不会太低。倘若老先生较起真来,就很难说了。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真是闻所未闻也!就是打电话求助,也不知问谁。估计我乡下的老师也不行,这不是让试管都没见过的学生考实验题吗?教育的不公平,真是源远流长啊!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既是书本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结论:既然一场只招几百个,还是立志当个土财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