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在书包里的玫瑰
——关于《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两个年轻人合做(著)了一本书,书名唤作《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是书店门口大红纸上的粗黑毛笔字,引我过去买了一本。虽然算不上越看越不明白,但要一下看明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是闹不清它的读者定位。如果责任深重状地谈“青春问题”定位于学生,似乎没有必要塞进许多“高屋建瓴”的理论及阐述,只需加重一下“预防强奸”这样的“特别提醒”,或增添“中学生不太了解艾滋病”这类的“相关链接”,就足以解决作者的“忧心”,满足读者的“关心”。如果定位到家长那里,好象细节化的“男生与女生的事件”又显得多余。这些用以吸引眼球的东西,对每一个家长而言,实在是司空见惯且平淡无奇,除非是好奇。其读者对象,若要作一个推测,结论只有是书商。还是几个书商说得直白:(买书的)什么样的人都有!真个一语中的,也只有读者层面洒得这么牛,鼓捣者与兜售者红利才不菲。
谈“问题”虽没有谈“主义”那么严肃,但毕竟也要有点学术色彩。在学术层面上,这本书的理论依托总有那么一点拉杂。从费尔巴哈、弗罗姆,再到李银河以及“有理性的专家”(因作者不知其尊姓大名,我也就无从考证了,堪称“学术场”之新奇观),就我熟悉的其中几家(位),年纪差了一大把是次要的,其学术观点其实差之好几光年,能把他们揉到一块,手段应是高明惊人。这个手段,说白了全是技术活,就是东摘一句,西粘一句,只要和自己想象的意思差不多,能旁证自家的观点就成。这种手段,当然也有诸多好处,至少是从外表看起来,尽是顶级名人的签名手迹。我不想重复上面那几位大师哲学观点,只是顺便提一句,他们从来是不硬拿极端的个案,来推证什么普遍道理的(真理更就免谈了)。
海砾是13位受访中学生中的一位。作者对其采访的进程,读来该是别开生面。整体过程基本如下:“先介绍一下你自己”,“你是在多大时候来月经的”,“你对男孩子开始感兴趣是在什么时候”,“那你就描述一下这种(即‘那种’)感觉” ……最后,再共同探讨“三级片”和“做爱”。我参加过不少“扫黄打非”之类的“集中行动”,即便是办案,也不会拟这种套路的问案提纲。这般精彩的“访谈”,基本上等同于“妈咪”对“小姐”的“业务”培训。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末开列了24种“主要参考书目”,以彻底解决虚汗问题——就是申明自己是何等地有责任感,又是何等地费煞心机!但对这些,能由衷发出认同感的第一还是出版商,它帮作者在封底标了一句极耐人寻味的话:“这是一本需要用心灵来写和读的书”。我不清楚它讲的这个“心灵”词性是什么,我只觉得“良心”比“心灵”更重要。如果真有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定比插在书包里的玫瑰好,起码不至于扎眼,不至于大乱课堂,惹得一大片男生女生想入非非!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关于《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两个年轻人合做(著)了一本书,书名唤作《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是书店门口大红纸上的粗黑毛笔字,引我过去买了一本。虽然算不上越看越不明白,但要一下看明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是闹不清它的读者定位。如果责任深重状地谈“青春问题”定位于学生,似乎没有必要塞进许多“高屋建瓴”的理论及阐述,只需加重一下“预防强奸”这样的“特别提醒”,或增添“中学生不太了解艾滋病”这类的“相关链接”,就足以解决作者的“忧心”,满足读者的“关心”。如果定位到家长那里,好象细节化的“男生与女生的事件”又显得多余。这些用以吸引眼球的东西,对每一个家长而言,实在是司空见惯且平淡无奇,除非是好奇。其读者对象,若要作一个推测,结论只有是书商。还是几个书商说得直白:(买书的)什么样的人都有!真个一语中的,也只有读者层面洒得这么牛,鼓捣者与兜售者红利才不菲。
谈“问题”虽没有谈“主义”那么严肃,但毕竟也要有点学术色彩。在学术层面上,这本书的理论依托总有那么一点拉杂。从费尔巴哈、弗罗姆,再到李银河以及“有理性的专家”(因作者不知其尊姓大名,我也就无从考证了,堪称“学术场”之新奇观),就我熟悉的其中几家(位),年纪差了一大把是次要的,其学术观点其实差之好几光年,能把他们揉到一块,手段应是高明惊人。这个手段,说白了全是技术活,就是东摘一句,西粘一句,只要和自己想象的意思差不多,能旁证自家的观点就成。这种手段,当然也有诸多好处,至少是从外表看起来,尽是顶级名人的签名手迹。我不想重复上面那几位大师哲学观点,只是顺便提一句,他们从来是不硬拿极端的个案,来推证什么普遍道理的(真理更就免谈了)。
海砾是13位受访中学生中的一位。作者对其采访的进程,读来该是别开生面。整体过程基本如下:“先介绍一下你自己”,“你是在多大时候来月经的”,“你对男孩子开始感兴趣是在什么时候”,“那你就描述一下这种(即‘那种’)感觉” ……最后,再共同探讨“三级片”和“做爱”。我参加过不少“扫黄打非”之类的“集中行动”,即便是办案,也不会拟这种套路的问案提纲。这般精彩的“访谈”,基本上等同于“妈咪”对“小姐”的“业务”培训。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末开列了24种“主要参考书目”,以彻底解决虚汗问题——就是申明自己是何等地有责任感,又是何等地费煞心机!但对这些,能由衷发出认同感的第一还是出版商,它帮作者在封底标了一句极耐人寻味的话:“这是一本需要用心灵来写和读的书”。我不清楚它讲的这个“心灵”词性是什么,我只觉得“良心”比“心灵”更重要。如果真有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定比插在书包里的玫瑰好,起码不至于扎眼,不至于大乱课堂,惹得一大片男生女生想入非非!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