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 问题让学习发生 课堂让生命丰盈
(2017-04-06 15:28:13)
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博采众长 |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问题让学习发生
——数学骨干教师团队“《生命化教育“大问题”》课题实验”
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兴隆林业局兴隆小学
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学校品质提升要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起点与归宿,而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渠道,更是学校品质提升的主要阵地。《兴隆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主动发展”(即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育人,让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儿童成长、闪动师生智慧”的生长为课堂目标,强调着力打造“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生命课堂;培育学生主体精神的生本课堂;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生活课堂;师生智慧共同涌动的生动课堂”。而“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课题宗旨正好与我校的生长课堂理念相契合,“让学习真正发生,让生命获得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二、活动主题:生命化教育“大问题”实验研究
三、活动流程:
跟随着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启动与实施,生命化教育“大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由本学期起进入到课题实验尝试阶段。目前,虽然我们还没有正式立项申请该项课题实验,但是我们已经按着课题实验的步骤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在推进这项实验。回顾两个月来,从最初的被动与犹豫不绝到主动与积极地参与研究;从最初的书本与培训想结合的理论学习,到边学习边研究的课堂教学研讨与实践;从最初对“大问题”教学的模糊认识与浮浅理解到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逐渐清晰与体验到的“大问题”教学带来的成效;一路走来,我们迷茫着,努力着,失败着,反思着,改变着,困惑着,进步着。我们累并收获着。下面我就生命化教育“大问题”课题实验研究做阶段性的小结
按着实验计划,历时一个月的数学学科“生命化教育大问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于昨天告一段落。这一活动是在共研一节由孙志丹老师执教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示范课基础上开展的。这次的六节课从授课教师角度看历经“备课”、“上课”、“反思性说课”三个环节;就观课教师而言经历了“说课”、“观课”、“议课”三个阶段。可以说全体数学教师通过这次专题研讨活动,找到了“大问题”教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带给我们的困惑是什么,以及下一步我们该如何继续开展这项课题实验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入了解对“生命化教育大问题”的理解,激发了全体数学教师研究生命化教育大问题的热情与决心。
这六节课是所有数学老师共研的,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所以说有不足或者是问题,也是我、教导处和所有数学教师共同的不足和问题。而对授课教师而言有问题也仅仅是课堂教学机智的问题而矣。
(一)实验成效
1.教师研读文本的水平有了提升。
我们知道“大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所以“大问题”教学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备课上我们严格要求每一节课、所有的课都要按照“大问题”教学准备五步骤精心备课。
1.研读文本(教材、教参、课标)
2.找关联点
3.抓核心词
4.提大问题
5.设计板书
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研课老师的研读文本(教材、教参、课标)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继续严格坚持按这教学准备五步骤精心备课,我们的研读文本能力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的,这也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核心大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2.以“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有了初步展现。
我们知道,在大问题的课堂中,只有定位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必须在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贯彻。学会学习,最终是达到“不教之教”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在“三维目标”的确定上还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这六节课都能尝试去落实以“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后”的课堂教学形态已见雏形。
“憋得慌”是所有参与这项课题实验老师目前上课时共同的感受。为什么“憋得慌”?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在控制我们的“废话”,这个废话我用了双引号,这里的废话是指学生已经会了,或者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我们老师还在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的灌输给学生的话。应该说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比较低效的,学生即使是到了高年级,教师还是细致地教授那些简单的知识。认为所有的知识只有自己都讲一遍,心里才踏实。课堂形态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也还总是从低到高、从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而“大问题”下的教学形态是从高到低来教学的。
例如,我们有的老师让学生带着大问题,借助“共学单”直接面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然后作为小老师到黑板上来讲解,还有一系列的培训小老师的方法,而我们的老师退到了学生的后面。应该说在这六节课上,我们的老师不同程度的把话语权,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4.“大问题”教学的基本教学结构形态基本形成。
(1)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2)提出问题(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
(3)尝试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或合作学习)(把想法写出来)
(4)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墙壁或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分享,教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把思考说出来)
(5)共同概括(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把结论拎出来)
(6)问题延伸(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设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
六位老师都能够遵循按照“大问题”课堂教学的六步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基本的教学结构框架初步形成。为继续深入研究大问题奠定的结构上的基础。
5.教研活动突出实效。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离开课堂,我们的研究也是这样。从开始这项课题实验,两个月的时间内共集体教研16次,也就是说我们放学后有五分之二的时间在进行集体研讨。每一次的教研都是带着问题和困惑而来。在思维碰撞中又带着新的问题而归,每一次研究都有不同的认识与提高。尽管每一次教研都占用了大家的休息时间,但我们热情高,氛围浓,效果好。特别是昨天的课后反思性说课与议课的的所有数学教师,没有空话与套话,没有复制与粘贴,有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对大问题课堂教学的认识、感悟、困惑与新的设想。这正是大家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在努力探索的教研形式。我们需要我们喜欢这样的教研方式。
在这里我代表学校、代表受益的学生向敢于挑战自我,甘做抛出去的一块砖的孙志丹、陈晓、步雪、王新艳、曲宁、王雷六位教师;向积极参加这项实验的数学骨干教师团队的11名成员,向参与这项研究的全体数学教师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的付出,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也可能会改变你自己的人生轨迹,更会改变兴隆小学的办学声誉。谢谢你们!
(二)探讨之处:
探讨之一:我们提的“大问题”够开放吗,能直指本节课的核心吗?
1.尽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但是原本无限的空间,又被我们压缩了多少?我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分析原因: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的预设不全面,二是我们对学生不够信任,也是自己对生成资源驾驭能力不自信。而这样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能不能从学生的语言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考的是教师的深厚功底。显然在两者之间我们经常会选择安全,学生能够说出来的,而不是让学生跳跳脚才能够得着的。在这里我要说:也许我们平时只有经常把自己置于不安全的境地,才能练就自身转危为安的能力。
2.我们教师偏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过用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不多。
3.我们提的大问题几乎还只局限在《什么是和怎么样的“大问题”》层面上。
“大问题”提问分四类
(1)什么是和怎么样的“大问题”
例:认识角的设计:
1.什么是角?
(找角、标角、抽取角、认识顶点边、学会表示、画角、判断)
2.怎么比角的大小?
(做角、感知大小、比角的大小、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关系)
(2)为什么的“大问题”。
例:24时记时法
生活中,已经有了12时记时法,为什么还要用24时记时法?
(3)是不是一回事的“大问题”
24时记时法
例:生活中,已经有了12时记时法,为什么还要用24时记时法?
(4)说明观点的“大问题”
例:百分数的应用:
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增加的情况可以用增加了5立方厘米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你能用画图或者列算式的方式说明你的观点吗?
这是第一个不足:我们提的“大问题”不够开放,还达不到直指本节课的核心。
纵观这六节课及平时的课堂,我们表现明显没有太相信学生的能力,明显介入过早,甚至帮忙替代;即使学生说的很好,老师也是不放心再而重复的强调。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不一定要全面,多让几个学生说和展示,教师再对的语言进行整理加工引导,这样出来的效果又不一样了。同时,我们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了吗?敢于让学生质疑吗?
这是第二个不足:我们的课堂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学定教”。充分相信了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
探讨之三:我们对 “大问题”的导学做到适时适度了吗?
我们知道“大问题”导学策略
探究中呈现(把想法写出来)
分享中优化(把思考说出来)
提炼中延伸(把结论拎出来)
探讨之四:我们在关注“大问题”引领下课堂中“预设”与“生成”时,重视非预设生成了吗?
我们知道“大问题”教学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大问题”的提出,是“预设”;而由“大问题”形成的课堂活动,才是“生成”。因为我们预设的是“大问题”,所以课堂活动空间较大,随时都可以出现非预设的情况,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担心出现非预设生成、有意回避非预设生成)。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促进了,还是禁锢了?试问学生为何 “懒于”动脑?其实,教师应该鼓励“非预设生成”,如果我们能处理得当,准确评价,“非预设生成”就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亮点,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出现精彩的瞬间,使整堂课达到升华的境界。精彩的数学课堂是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主动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被我们轻易地放弃了。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激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挖掘学生沉睡的潜能,彰显学生丰富的个性。在学生的思维超出我们的预设时,课堂,要为学生而开放,这样才能产生非预设生成的精彩。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才智,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动态生成课堂的知识体系,老师要做他们思维火种的保护人和助燃剂。从孩子们的眼神里逮住教学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才能提升孩子们的生命活动质量,这才是生命化的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创造性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探讨之五:我们的教学兼顾到了全体学生吗?(没有)
(三)我们的困惑:
1.是否课课都需要共学单?什么样的课堂需要共学单?设计与印刷共学单时间与纸张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共学单的课堂怎样能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是否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时呈现在共学单上)
(我在考虑是否我们共同研究设计共学本,将一册教材的共学单设计出来)
2.是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大问题呢?每节课都这样能做到吗?(每节课都适合大问题)
3.当小老师的都是班级的优生,时间久了,会不会两级分化?
(开始会这样的)
4.学生探究需大量地时间,40分钟不够用怎么办?(开始会这样的)
5.重视学生探究,怎么落实双基?
6.是否将“预习”这一环节做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大目标中设定?哪个年段适合预习?
这些困惑也是我们的担心,如何解决这些困惑
(四)实施建议:
1.努力提高(研读文本)理解,把握,驾驭教材教参课标的能力。(考虑是否测试对教参的理解,无论哪个学科,教参特别好)
2. 不断学习与实践:向书本学,向经验学(录像),向同事学。并付诸实践,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了。
(五)下步工作
1.继续深入研究生命化教育“大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数学学科全员参与、全面推进。()
2.研究内容主题化。
例: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问题:什么是教学策略、提出大问题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策略、课堂小老师的教学策略(曲宁:学生在汇报探究结果时,应该直奔主题,免去一些看着礼貌实则极为浪费时间的说辞和举动,如鼓掌、开场白等)、课堂导学策略等等)
五月份重点研究什么?困惑亟待解决的是?(课堂小老师的导学策略研究:轮流当小老师解决两级分化的问题,五月末每位数学老师都要做经验介绍,你的做法,收到的成效是什么)
3.按课型分类疏理“大问题”。并重视积累,形成资源库。
如:按领域分类
1.计算课怎么提大问题。
2.图形与几何怎么提大问题?
3.统计与概率如何提大问题?
4.解决问题如何提大问题?
5.综合实践如何提大问题?
再如:完善每一节教研课的教学设计。
我们这六节骨干教师研讨课,重新设计,形成最完善的成功的课例。
如:每一次的研讨分享(包括这次你们的评课感悟与五月末要交流分享的经验),都将形成我们的资源库。
历经两个月的实验,让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我们的老师也在“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改变着。我们的课堂也在改变着。两个月来我们的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生命化教育大问题坚定了信心,教学中显露出来的问题及目前面临的困惑更为我们继续研究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尽管我们还很迷茫,尽管我们前进的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坚信我们会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修整中去完善我们的教学,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的“乐园”。
“研究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