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战略和蓝海战略—比较、异同
(2009-10-22 09:45:32)
标签:
竞争战略蓝海战略杂谈 |
分类: 期刊论文摘要 |
1、“三个一般战略”源于二维:战略优势+战略目标
波特要研究的问题是:抛开行业的具体因素,去探究“所有企业成功的战略究竟是什么”:
首先,他从“战略优势”(stragegic advantage)的一维角度观察,发现众多成功的企业要么走低成本战略,要么走差异化战略,没有中间路线。于是他将“战略优势”列为一大思考的维度,把两个不同的分析结果列为其中的两个象限(第一、二象限)。
然后,他又从行业活动和市场目标的角度再次观察,形成了第二个思考维度—“战略目标”(stragegic target)。如此,两个象限天然地统一起来了(第三、四象限合一)。波特发现,成功企业—不管实行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无一例外基本地都聚焦于某一专业领域,即“目标集中”战略。如此,著名的“三大竞争战略”应运而生,波特也一举成名。人们看到了“三大竞争战略”,却并不了解理论源于如此简单的“二维思考法则”。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波特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成功企业的战略基因。但必须指出的是,波特的三个一般战略所道出的,是成功企业的必要战略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难怪有些企业家困惑:“我也采取了其中一个战略,为什么没有成功?”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三个一般战略的概念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思维逻辑。
2、“时间维”+“空间维”成就“五力模型”
波特的“五力模型”中,横轴是供应商、业内竞争者、购买者;纵轴是新进入者、业内竞争者、替代品。
企业内部有两类活动:一类是企业的主要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创造价值;一类是支持创造价值的活动(support activities)。任何单位都按此“直线”、“职能”的构架来配置组织部门和生产流程。波特的“价值链”框架图,正是从这两个维度来解剖企业的。
价值链模型中,横坐标包括了进货后勤、运营、出货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围绕着企业的主要活动;纵坐标则包括了企业的基础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这些都是企业支持价值创造的活动。
价值链相当于勾画了一幅静态的企业图像,这个分析工具也是基于二维坐标的思维,只不过思考的结果不再局限于四个象限,而是将横坐标分成了五块,纵坐标切成了四块,从而延伸到了九个层面。
(注:当然,“二维坐标”思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比如W.钱·金教授,针对波特提出的差异化和低成本不可得兼的结论提出质疑。他从这方面切入进行研究,提出了“蓝海战略”,其核心要素就是通过“价值创新”,甩脱竞争对手,开创新的蓝海。波特的竞争战略是针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成熟行业提出的,是一种典型的红海战略;钱·金教授逆向思维,从另一个思路上提出了新的竞争战略,因此成为又一位战略大师。所以,逆向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何为“蓝海”?
蓝海战略简言之是通过寻找差异化理念,改变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而避开竞争获得利润;波特的理论是正面出击,面对市场进行五力分析,从而选择相应的战略措施,所以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获取利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