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馆驿、古榕巷

(2019-12-20 11:0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泉州文史沟沉

旧馆驿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宋代,原泉州大路驿站——晋安驿,设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元代,晋安驿迁至宋南外宗正司故址(即今旧馆驿内),易名清源驿。元至正间,被废的南外宗正司故址的一半改为清源驿,余下的圹地再复建水陆禅院。明天启年间(1621~1627)知府沈翘楚把清源驿更迁于城外。驿站废了,此处便演变成为地名和巷名旧馆驿。

现在的旧馆驿巷,巷长约200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南宋宝庆初年(1225~1227),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24号和26号相邻,后院相通,这里是“旧馆驿龚”古厝。

泉州府城内有个龚家大族,时人所称的旧馆驿龚、通政巷龚(龚书铎、龚书绵、龚勤勤)、三朝巷龚、古榕巷龚,都是同一“龚”族。“旧馆驿龚,龚维琨为清代咸丰年间乡试举人,子孙昌盛,多以教书为业,是泉州城知名的书香门第。乾隆乙卯年,龚元(大汉)中举,其弟龚大占经商,两兄弟为了后代能有更好的学业成就,便从晋江南塘迁入古城西街,第一落脚点就在古榕巷。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的女主人,都来自泉州这个龚家。厦门鼓浪屿著名的菽庄花园女主人龚元环出自三朝巷“祖孙翰林龚。

“旧馆驿龚”的龚维琨有兄弟六人,其中老二龚维琳,为道光丙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孙龚显曾同治癸亥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所以人们称之为“祖孙两翰林”。

此外,龚家后人里还出过辛亥革命后任泉州商会长兼教育会长的清代举人龚显鹤、菲律宾中西学校校长创始人龚显禧。

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作为龚氏后人,她对泉州和祖宅的印象极深,在散文《籍贯在泉州》中,曾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最后落笔处,舒婷写出了故乡泉州对她而言,好比一家温暖的风雪驿站:“如果说厦门是我家乡,那么泉州正是我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龚家院内保留一间面南背北的木构古厝,曾有三块“文魁”匾高悬。26号屋后还有一口八边形古井,井台造型精致。古井的南侧原来是龚家的书房,有两房一厅一天井,称为“励轩小筑”。书房除供自家人读书外,还设私塾教授学生。龚家从这个书房先后走出了三个举人、一个恩贡、五个秀才、一个国学生。这些举人秀才都在这里做过塾师。从26号后院通道,可以走进24号,四周红瓦木墙,中间有一处天井,可以看到门窗虽然经历岁月打磨,却看起来十分整洁,据院内龚阿姨介绍,大厝兴建时间比26号要晚一点,但也年代久远,每隔一段时间,家里会请人将门板拆下清洗,所以看起来依然如新。

王海文故居:唐安别馆一书斋

旧馆驿20-22号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20号和22号是个红砖镶嵌的二进三开间的房屋,这就是清光绪年间刑部主事王海文的官邸。官邸主建筑坐东向西,原占地1.6亩,北面护厝另开一门,门楣上塑有“唐安别馆”匾,内有三间房子,一走廊通后面的书房。南面原有一花园,栽种奇花异草。现在老宅院内已经荒废,门前长满薜荔,但打理整洁,几幅歌颂当今盛世的对联字迹飘逸,隐隐表达着老宅的不凡。

王海文(1928年-1920年),原名王登庸(嬴),又名王海云。王海文先祖居住在泉州南安二十二都美林格后村,后因受大姓欺凌,携眷寄居于城内西街裴巷内的族亲。

  清光绪年间,王海文举于乡,后经会考复试,钦点刑部主事,时人称他“王部爷”。

  王海文在刑部任职期间,曾为湘军将领,为时任福建提督孙开华(湖南人)开脱死罪。事后孙开华为了报答救命恩人,特筑赠官邸一座供王海文享受,于是王海文全家就从裴巷搬到旧馆驿来。

还有个故事,王海文在职时机敏能干、廉洁奉公,一次在批阅各省为皇帝诞辰祝寿送上的贺表,未见福建省表本,急派驿马福建催办,可是当时撰写贺表的幕僚居心叵测,在贺表上作了手脚,王海文看到后,感到事情严重,时间紧迫,于是按笔迹补充,救下了提督一命,提督携重礼登门致谢,被王海文全部婉拒,后来王海文自购土地建宅,提督为报答救命之恩,馈赠了两张八仙桌,了却了心愿。

据王家流传下来的故事,王海文每次由北京回泉州省亲,乘轿到旧馆驿口便下轿,独自步行回家,家人问他为何不乘轿回家,他说,旧馆驿的父老应该尊敬,晚辈应该爱护,我不过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官员,怎么能让自己端坐在轿子里,在乡邻面前夸耀呢?

王海文府邸门楣上曾有“大夫第”匾额,在几十年前遭毁,北面门楣之上,仔细查看,有“唐安别馆”的四个刻字,幸运保留了下来,这里曾是王海文的书斋。在王海文82岁的时候,还为清末厦门鼓浪屿秀才、越南华侨黄仲训的“瞰青别墅”题写楹联一副:“花萼相辉映,天涯二兄弟,越裳优一室,闽峤有同情;风雨青山约,江湖白水盟,乐邱与别墅,两地是平生”。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古榕巷

亦香吟馆:状元吴鲁读书处

旧馆驿4号

旧馆驿4号亦香吟馆是清代乾隆年间陈禹文设馆授徒的所在,清末泉州最后一个状元吴鲁少年就在此读书。(吴鲁故居,在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爱国诗人)

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陈禹文的先祖从晋江霞洋移居于此,买下明代泉州的巨富李五的地产,建造此宅,宅子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分别是护厝和书斋“亦香吟馆”。通往亦香吟馆的边门已经关闭,门楣上依稀可见“通幽处”三个字。穿过月洞门,南侧亦香吟馆的刻字完好保留了下来。亦香吟馆内是一处约四平方米的太湖石假山,虽然面积不大,但深山幽谷、洞壑亭台一应俱全,整体造型疏密有致,神韵十足,再加上宅内诸多书法作品,映衬得典雅怡人。亦香吟馆中厅曾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手书“读书处”匾额,如今用一副临摹书法代替。

旧馆驿、古榕巷

室内墙壁上,还有125厘米×67厘米的水墨山水图一幅,两旁对联写着:锄月培清翰,吟风袭古芬。画中远有高山,近有流水,水中有两叶扁舟,舟上有一渔翁垂钓,水上有木桥一座,一书生骑驴过桥,回头望着后面挑担的书童,似在对话。壁画右上角录有唐伯虎七绝一首,原来是一副三峡山水图:绿阴清画白猿啼,三峡桥边路欲迷。赖得泉声引归路,泉声鸣咽路高低。落款是周宝臣赠与陈禹文的。宅内北侧还有古厝一间,如今已经无人居住,院内照壁上有一个斗大的福字。院内还有一块方石,一侧可以手提,据介绍,这或为古人锻炼膂力所用,类似于石锁。

旧馆驿、古榕巷

董、杨两姓同宗,都出自姬姓,旧馆驿2号是著名的董杨大宗祠,为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董杨族人联合泉州、福州、漳州、台湾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原来主祠的三厅改为五厅,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破土动工,5年完工。

1949年之前,董杨宗祠一度成为政府部门的办公点,后来军队进驻,宗祠惨遭破坏,后来宗祠几易其主,最后归还董杨宗亲掌管。

1999年,董杨海内外宗亲重建宗祠。5年后落成。董杨大宗祠有着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雕刻精细,美轮美奂。祠内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杨延昭元帅等历史上的董杨名人。

据清代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说的是泉州旧馆驿杨姓,在南宋时从杭州入闽,始祖世兴公本姓董,从浙江杭州来担任泉州同安税吏,定居晋江,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董杨大宗祠见证的就是这段历史。

每年正月二十四日,海外的董杨宗亲前来祭祖,非常热闹。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115号的汪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贵州道监察御史的汪旦辞官返乡后,为纪念汪氏先人而建,原为闽南风格的汉式三间张木结构双榉头大厝,距今约有600年历史,明清两朝均有修葺,汪氏宗祠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重修。

据清代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载:汪旦,字仲昭。嘉靖乙未(1535年)进士,任江西金溪令。

据史料记载,在江西金溪县任知县的时候,当地天竺寺有子孙堂,供信徒求子,僧人借此对前来供奉的女子作奸犯科,汪旦查明案情,毁废寺庙,捉拿奸僧,发现寺内僧人赃银数万两后充公,后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最后因言得罪权贵去职,回到泉州之后,在旧馆驿内修筑府邸,并立宗祠,于是通往汪旦府邸和宗祠的小巷被称为“汪衙巷”。

旧馆驿15号

董杨大宗祠对面有一条支巷,巷内的15号如今已于上世纪70年代改建石头房,这里是清代名医洪蔼庭的故居。

洪氏先祖世居南安洪濑镇厝斗村,由于大姓欺凌,被迫迁至泉州城内租房度日,于清代道光甲午年(1895年)在旧馆驿安家置业。

洪蔼庭(1832年-1902年)出生在旧馆驿,人称“应吟公”,是当时泉州首屈一指的名医,他现在泉州城内行医,后来到惠安崇武下街开药铺,最后又到福州行医。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洋枪营的教习林千戎咳嗽成疾,遍访名医,却一直无法治愈,洪蔼庭开了一两剂药,药到病除,一时传为佳话。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在福州马尾建立800名清军官兵阵亡纪念碑,凡对军营立功者也论功行赏,林千戎写下“国手”二字匾额赠与洪霭庭,并上报朝廷。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霭庭获军功六品衔,被授顶戴花翎。据洪蔼庭的曾孙女洪维芬回忆,年幼时她就见过被长辈珍藏的清代功牌和花翎,“以前还有‘国手’匾额,已经不见了”。

旧馆驿、古榕巷

这张约80厘米×50厘米的清代功牌上(资料图),顶部印有“功牌”二字,内文写明“凡有军营立功应行赏给……顶戴以示鼓励”,落款时间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填落日期的地方,盖有紫红色大印。根据记载,花翎为孔雀羽所做,但因年长日久,此花翎呈暗红色,顶部镶有鎏金铜。

旧馆驿巷口都会出现一处免费奉茶点,这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黄惠兰阿婆是惠安人,她八九岁的时候,一次和母亲走山路去找亲戚,口干舌燥却找不到水喝,后来遇到一户人家在门口设奉茶点免费供路人饮用,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直留在了她心里。1995年,她和先生苏汉民提议在旧馆驿巷口设免费奉茶点,苏汉民欣然同意,这行动一坚持就是20多年,2015年先生去世后,70多岁的黄阿婆仍然坚持了下来:“这也是老伴的心愿,我一定得帮他完成。”黄惠兰阿婆被评为泉州十大道德人物。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73号曾经是泉州大商人朱庭英故居,现在门面是一栋楼房,朱庭英1911年在此安家,后来,他前往新加坡经商,遭遇海难,这家宅子远近街坊称之为人“旧朱”。这是泉州文化名人吴捷秋题写的慧玉楼。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129号是民国时期国民党要员汪波的故宅,院内就可以看到东西塔,29号门前砖木构造的窗户,看起来敦实厚重。据史料记载,民国23年(1934年),汪波、陈四荪、万年芳、王酌聊等筹办《国民日报》,汪波任社长,王酌聊任经理。民国30年(1941年)2月10日,吴增、林庶应、李钰等倡办泉州建国商校,址设泉州新门街,汪波任校长。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85号是杨滨海进士第,杨滨海在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官至漳州、台湾府学教授。杨滨海进士第有约两百年历史,为典型的闽南“手巾寮”式民居,每一寮都是三落进深,彼此相通,门前曾有一块“进士第”牌匾,已遭损毁。

杨滨海故居对面有一口为街坊共用的双孔古井,至今井水充盈,据介绍,以前这口井的井水澄澈甘甜,可以用来清洗豆芽(豆生),所以也叫豆生井。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14号曾是上世纪50年代泉州名医陈凤仪的叔父陈清源的故宅,陈凤仪(1906年-1991年),惠安县后林乡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大学医学系,民国22年(19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回泉州开设诊所。后来老宅转卖给南安商人谢为栋,后又几经转卖,还曾经做过粉干作坊,现在宅内有一口古井,井内长满植物,还有不少旧石盘和石臼保留了下来。

旧馆驿、古榕巷

水陆寺今遗址在旧馆驿汪衙巷内。唐代肃清门外西南旧馆驿与三朝巷之间是子城外的低洼地带。原有一排涝水沟经古榕宫前,直至新门街罗城濠沟。唐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书敕置祝圣放生池,因又建水陆堂在池北,故亦称水陆池。唐乾符六年(879),郡守林雩把水陆堂扩大为院,号称护国水陆院,是泉郡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虽然明嘉靖间水陆寺被移入开元寺内,但每年农历七月,民间薪传古例,举行“普度”,历代郡守都如期在此主持道场法事,即做水陆本醮,专祀泉郡的无主孤魂,并以明烛纸船放入池中,希望把瘟神王爷送走,求得境泰民安。旧馆驿巷内原有大船亭、小船亭两座,现亭已毁,但地名尚存。

旧馆驿、古榕巷
现在旧馆驿汪衙巷内尚存4根高约3米的圆形石柱,石柱两头小,中间大,呈梭形状,与灵山圣墓的石柱异曲同工,证实它是唐代的石雕,属水陆寺的前身水陆堂的遗物。汪氏后人把它作为楼房的支柱,至今仍直立在小巷的通道旁。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中段东侧有一条通往井亭巷的小巷,清光绪元年(1873年)的私人地契中还记载巷名——北潘巷。因为坐落着明代嘉靖间户部左侍郎庄国桢的府第,历经沧桑,巷名改“侍郎第”。

庄国桢,字君祉,号阳山,明嘉靖壬戌(1562年)进士,南京刑部左侍郎,后改北京户部侍郎,母丧回乡守制,从此不再出仕,卒年七十。据晋江县志记载:庄国桢”器度端凝,宽和严整,乐道善施”。卒后入泉州府乡贤名宦祠,并在东街行春门外为他立“中丞开府”石牌坊一座。

侍郎第入口处两旁设有供门卫住的门房,门房南面设有马厩。门房后向南一拐弯,府第前的两个大石埕就展现在眼前。侍郎第规模宏大,占地约3亩,府第坐北朝南,大埕对面一墙之隔便是明宣德间泉郡巨富李俊育的后花园。侍郎第为两座七进五开间结构,西座历经修缮,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东座除了一进建筑现仍依稀可辨外,其余只剩残墙颓壁。

旧馆驿通古榕巷的路口转角处,有一尊端坐莲花台的观音石雕像,为古时候的古榕巷的观音亭,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当时亭内的观音石雕被遗弃巷口,后来龚宅翻修时,龚家将石雕嵌入了墙面,既显示了观音亭的大致方位,又可以供后人观摩。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17号门前有一大块石埕,在附近有着“大埕王”之称,这个“王”指的就是户主王氏,“大埕王”的祖先为泉州浮桥王宫人,百年前到台湾淡水经商发迹,于清代道光年间在此购地置宅。
旧馆驿、古榕巷

“大埕王”门前西侧还有井口高立的古井一口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19号是茶商庄文良的故居,清代道光年间,庄文良发家致富后,在此购地建宅,此前的老厝已经损毁,如今已翻新成一座仿古建筑。

旧馆驿、古榕巷

24号门前北侧的墙面上,嵌入了一尊石敢当,昂首向上,造型有趣生动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36号的龚家与附近的“旧馆驿龚”和“三朝巷龚”同出一门,也是著名的书香门第之后。

旧馆驿、古榕巷

穿过一条古榕巷南侧的支巷,可以来到古榕巷5号“火烧衙”的旧址,这里处于古城中心地带,古代衙门林立,在坊间传说中,这里有府衙曾遭遇火灾,所以民间留下了“火烧衙”的称呼,这里后来成为明代理学家陈紫峰后裔的宗祠,如今厅堂仍在,却已残破。明代“泉州第一通”陈紫峰是蔡清弟子、理学名家、鸿儒,是一个仕路蹉跎、穷困潦倒失意文人。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62号为许邦光故居,许邦光(1781年-1833年),字汝韬,号策山,晋江青阳人,后迁至古榕巷。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乡试中举十六年(1811年)与后来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为同榜进士,许邦光长林则徐5岁,两人有同年之谊,交往甚笃,经常有书信来往,林则徐路过泉州时,必定要登门造访。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28号,就曾是表彰清代泉州的大孝子黄士珍的“天旌孝子祠”。

这个老宅最早是在明代宣德年间,李五建给早年守寡的大儿媳居住的。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惠安张坂黄氏望族买断,作为黄氏宗祠,宗祠原有“孝子祠堂”额匾,

据史料记载,1661年,清政府下令沿海大规模迁界,胆敢越界者格杀勿论。黄士珍一家也在迁移之列,黄士珍早年丧母,父亲病危在床,他苦求官兵能多住几天用来尽孝,终于得到应允,十日后,父亲病故,因为家里一贫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离开故土。十年之后,黄士珍又潜入界外,准备把双亲的遗骸取出,带回界内安葬时,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陈情于前,孝子之义感动了将士,便刀下留情将他放回。黄士珍在贫困中竭力培养子女,有三个儿子踏上仕途,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士珍被赠儒林郎,并获颁“天旌孝子祠”额匾。

旧馆驿、古榕巷

古榕巷12号和20号是明代大富商、慈善家李五的故居。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巨富的李五来到古榕巷购下大片土地,建起一座九落大厝,占地十余亩,东至井亭巷,西至旧馆驿,有房间100多间,蔚为壮观。随着历史的变迁,此后的五六百年间,李五故宅大部分转卖或出让,如今李氏后人继承的,只有12号、20号两处院落

旧馆驿、古榕巷

旧馆驿、古榕巷
故居后还有一口8字井,留下当年连绵大厝的记忆。
旧馆驿、古榕巷


(文字资料多来自网络巷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