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官影里三洲路”新谈/陈泗东

分类: 泉州文史沟沉 |
“苍官影里三洲路”新谈
作者:陈泗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宋代古船展览厅的正中壁上,悬挂一幅大型国画,出自著名画家李硕卿之手。画面上千帆云集,再现了宋元时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盛况。他引用宋代诗人李邴:“涨海声中万国商”之句,作为此画的标题。
这是一首律诗中的对偶句,上句为“苍官影里三洲路”。一个白发苍苍的官员,顾影自怜,踯躅在泉州的“三洲路”上,诗意甚为凄凉。读者不禁要发问,三洲路到底在泉州的什么地方?李邴为什么会以“苍官”自喻?
其实凡是泉州与厦门之间的旅客,人人必须经过三洲路。泉州南门临江处有一座顺济桥,俗称新桥。桥南附近有三个小洲渚,名叫桥尾、外洲和蔡公洲。那里平野空阔,江水弥漫,一派芳草丛生,是泉州古代十景之一,称为“三洲芳草”。向东而望,江流弯曲处有座石塔,建于明代,名“溜石塔”。清末举人曾振仲曾有:“祗今孤塔流空锁,但见三洲草自芳”之诗,形容三洲景色。
三洲位于晋江之畔,也就是元代阿拉伯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所记刺桐港 “大船数百,小船无数”的停泊处。此处不但风景秀丽,并且舟辏辐,静态的芳草和动态的舟车交织在一起。明代榜眼尚书黄凤翔就描写这里:“贾客迎风催棹急,游人待月放舟迟”,以动静对衬,闲忙相比的笔调,使人们更觉得三洲路上,既有万国梯航之豪情,也有一舟独钓之雅趣。
李邴官至宰相,位封太师,原籍山东钜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官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因喜爱泉州山川胜景,气候温和,人物风雅,退休后就不回北方,终老泉州。住泉几二十年,经常和名士张读交往,现在泉州还保存一块南宋绍兴年间李邴书写,张读撰文的《重建泉州州学记》的石碑,移立在小开元寺内。史称他“好游佳山水,以诗自娱,著有《草堂前后集》百余卷,学者称为云龛先生,谥文敏,改谥文肃。”李邴对泉州的影响颇大,清源山赐恩岩之得名,或谓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之山,而明代何乔远《闽书》又说:“赐”又作“四”,相传宋李邴隐居于此,朝廷的恩典四次赐给李氏,故名“四恩”。李邴之后代,在泉成为望族,其孙李沈官户部侍郎,立坊于涂门街,废圮已久了。
李邴身经宋室南渡之难,其时北方老家已属金朝所辖,战乱频仍,而泉州却海外贸易特别繁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当这位太师爷倘佯在三洲路上之际,已是白发苍苍,他一想故乡千里,有家难归,未免产生“苍官影里”之叹。然当他看到海潮一涨,万国的商船随潮开进晋江,停泊在三洲路畔的码头,装货卸货,十分忙碌,洋溢宋朝中兴的气象,内心便无限快慰。于是笔锋一转而成“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名句了。
现今泉州虽还没有恢复“万国商”的光荣历史,但三洲路上已呈现出不少新景象。当李邴活着的年代,新桥还未建造,到他死后数十年的嘉定四年(1211年)太守邹应龙才造了顺济桥(即新桥)。事隔七百多年最近在新桥之东,政府拨了巨款另建一座现代化的新新桥--泉州大桥,工程浩大,不久将要通车了。
陈泗东:泉州文史专家, 1924年出生于泉州一书香世家。暨南大学文学院毕业。长期从事泉州地方文史研究,其撰写的《泉州少林迹阐微》、《郑成功焚青衣处地点无误说》、《泉州湾宋船沉没原因及带有文字的出土物考证》、《俞大猷墓考证》等论文引起中国史学界注目,主编《泉州文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卷)》、《泉州名胜诗词选》、《泉州风俗资料汇编》,主持翻印《泉州府志》。1957年,因他在课堂上向入学新生讲解自己名字时,用了“有幸泽东,无幸泗东”拆字游戏,竟被当成反党言论打成,蒙冤20年。
陈泗东曾经写下了《自题像赞》: “十岁神童,廿岁才子,三十右派,四十渣滓,五十小吏,六十致仕,谈古说今,七十未止。其心旷达,其貌粗鄙,学者高干,两皆不是。荣辱任他,清白自矢,无幸有幸,身不由己。热爱名城,纵情诗史,兴之所趋,忘乎所以,游戏人间,老而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