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

分类: 泉州文史沟沉 |

“九日山”三字位于西峰东坡巨岩峭壁间,东向,字径86厘米,题刻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38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石刻上有附记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息,考之山僧,谓世远凐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乾隆丁亥二月,提军使者马负书题。”附记5行,行
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所长、南安市九日山祈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家其说,古时,每年夏、冬两季,在九日山下昭惠庙前都会摆设祭坛,由泉州郡守率领市舶司、南安县令及其他幕僚、乡绅、国内外船户商家,举行祈求海船出行、归航顺风平安的典礼仪式。
穿过昭惠庙,绕过菩萨泉,沿着百级石从西峰拾阶而上,就可以看到历代摩崖石刻。
这里现在有13方石刻记载了当年的祈风盛典。

这是一方记载南宋司马伋等人的祈风石刻。石刻碑文的内容是这样的:“淳熙十年,岁在昭阳阏;闰月,廿有四日,郡守司马伋,同典宗赵子涛、提舶林劭、统军韩俊,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遍览胜概,少憩于怀古堂,待潮泛舟而归”。司马伋是陕西人,司马光的后裔。这是他担任泉州太守时率领有关官员举行遣舶出海的祈风典礼,然后遍游九日山,憩息于怀古堂,等待退潮时驾舟返回泉州的记事石刻。从中可看出当时的祈风典礼由太守主持,提举舶事及有关人员参加,而遣舶祈风多在每年冬季泉州北风盛之际举行,并可知宋代时海潮可达九日山下。
这里留存着姜相峰宋代石刻,旁有一方现存最早与市舶海交有关的石刻。也是最早出现“提举市舶”这个官名的石刻。这是泉州在北宋设置市舶司的确切证据。碑文中的方正当时任泉州郡守,章炳文任提举市舶,林深之当时任南箭州观察推官。
位于九日山西峰石刻群最北端,东向,正书,字径15厘米,8行,行12字(第二行2字)。石刻裂缝很多,风化较严重。文曰:“宝祐戊午(宝祐六年,1258年)四月辛卯,莆阳方澄孙被旨摄郡兼舶,越十有八日戊申祈风延福(延福寺),寿阳纪智和,开封赵梦龙,三山彭樵、王广翁,赵时繙,豫章李宏模同会,遵故事也。时农望方切,并以雨祷,瓣芗谗(即“才”)兴,豚(“雨”字头)霖随至。乃书于石以纪之云。”
石刻文曰:“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祀事既毕,登山泛溪,因为一日之欵。淳熙戊申(淳熙十五年,1188年)夏四月,会者六人:林枅、赵公迥、胡长卿、韩俊、折知刚、赵善罙。冬十月,会者五人:赵不逷、胡长卿、韩俊、赵善罙、郑颐孙。”
“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王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这一方在九日山西峰石刻群南面中层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淳熙元年祈风情况。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年代是1174年。虽然是一篇记事文,却具备新闻五要素。早在北宋时期,泉州就已设立市舶司(职能如现在的“海关”,但职权比较大),每逢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等官员,都要到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上述石刻中的虞仲房就是当时泉州的市舶司官员。
靠海吃海。当时船舶出海需要借助风力,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时乘东南风而归,秋冬时则顺西北风而去。石刻上的“回舶南风,遵以典”、“待潮”等字句,真真切切地记录了祈风的内容。
明代晋江人史于光写下这样一首诗:“九日山头向晓开,疏岚飞翠落舟来。莺藏春岸娇啼柳,犬隔寒溪漫吠梅……”这首诗描写了祈风时的盛况。自古以来,当地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的祈风,即水谱,甚至比过大年还要热闹。
“九日山上的摩崖石刻,有13方记载了官方举办的祈风仪式” ,山中石刻记载最后一次由官方举办祈风仪式的是1266年。此后,官方的祈风仪式虽不见记载,但当地民间的祈风仪式千百年来未曾断绝,且独具特色。

祈风文化,是海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胡家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九日山的历代石刻表明,九日山文化“晋始、唐兴、宋胜、明微、清衰”。其中宋时的13方祈风石刻更是将九日山的历史作用推向历史巅峰。按照他的理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的祈风文化则是海丝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遣舶,夏返舶。每年千百艘大小商船迎东南风而来、御西北风而去,当时的政府官员为那时的航海家们祈风送行、迎接,这些都是九日山独具特色的“保留节目”,且官方勒石记载前后延续128年,在全国唯一的罕见。
昭惠庙里祭祀的主要是第一代海神叫通远王,原来是乐山王,又叫白须公是山神,原来是永春与南安交界一个叫乐山的老隐士,死后成为当地的山神,古帆船时代,出海特别危险,需要一个海神,被借来当海神,旁边是风云雷电之神。
最新石刻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在九日山西峰石刻群北侧的巨岩峭壁间,有一方用英文写成的石刻,胡所长介绍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于1991年来到九日山考察时留下的纪念石刻。

1991年2月,由迪安博士带领的三十余名由各国学者、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乘船由意大利威尼斯出发,经地中海、阿拉伯海、印度洋、南中国海,沿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城市,来到泉州九日山。
考察队成员在对九日山现存的海交祈风摩崖石刻进行考察验证时,对九日山管委会对于祈风石刻的保护工作赞叹不已,遂留下一方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以表纪念。
佛教从海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拘那罗陀(公元499-569年),汉名真谛,又称波罗未罗,他曾经在九日山翻译《金刚经》。南朝时印度高僧,是我国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天竺僧人。最早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据传,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是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著、世亲的嫡传。他在华期间共翻译佛经49部,共142卷。而此时翻译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共有6种文字的译本,九日山上至今犹存拘那罗陀“翻经石”古迹。
九日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地方,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时任同安县主薄,与好友、南安丰州人傅自得登游九日山,憩游历时九天。游历时,朱熹与傅自得共同创设“九日山书院”,两人亲自讲学授徒,使读书的书室变为讲学授徒的书院。当时在九日山书院讲学的,还有朱熹的另一位挚友、永春人陈知柔。(参见《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陈知柔》),可惜九日山书院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