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后城,也许是宋代为泉州南门城墙后的一条街,故称为后城。属于三教辅,即儒释道三教并存。文庙就在附近,是儒教,附近还有关帝庙,是属于道教,还有个观音亭,自然属于佛教、释教。
后城现在的百源路有个地方叫祖师公宫,小小的几平方地方,最处建于明朝,宫庙很小,但是“祖师公听香”传说却非常有名气。
“听香”就是寻求神明的启示,是古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土地庙或当地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
《泉州文库》的杨清江说,祖师宫里供奉的是忠君爱国英勇杀敌的杨家将的杨五郎即杨延德,杨五郎后来在五台山做了和尚,即“崇正大禅师”,至于为什么供奉他,大家也都说不清楚,只知道香火挺旺,
《台湾通史·民俗志》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夜深时妇女听香,以卜休咎。”

闽南人所谓的“听香”,即是“听响”的讹音,原意是“听响卜”。这种占卜活动至晚在唐代已经流行于民间。唐人小说集《玉泉子》就有记载。
一种民俗活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了千年的岁月而仍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简单地将它判断为迷信未免失之于粗暴。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人们不大会相信某一句话语可以预卜祸福吉凶,但是在人们的听香活动中,我们却能够感受一种生命的情调。当一个人怀着祈福的心情去聆听普通人不经意说出的每一句话时,此时此刻,整个世界似乎都传遍了福音。正是带着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闽南人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一直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