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析纪录片《牛铃之声》
(2012-08-26 10:43:49)
标签:
转载 |
分类: 纪录片探索 |
————题记
【主题】
这是一部荣获第1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创下了独立电影票房纪录,并且在不断刷新着韩国独立电影历史的片子。
整部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实在没有办法称之为美,它没有华丽的构图,没有悦目的明星,没有解说,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它节奏缓慢得有些乏味。但就是影片中那一幅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韩国农村生活场景图;那两个满布皱纹,牙齿稀疏,身影佝偻的人物形象;那一句句不甚完整又重复冗长的生活对白;那一声声来自乡野的虫鸣鸟叫;还有那贯穿整部片子的牛铃之声…将老人与老黄牛之间的爱与相守的主题缓缓展现,尤其在这之中还关乎了人生,关乎了生与死这样沉重的话题。让观者在寻常之景中感受到不寻常之情,在平实质朴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
【真实性】
《牛铃之声》最能打动人心,也最难得的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性,是主体作用于客观生活的一种艺术效果----对生活进行观察、选择、记录的结晶,是纪录片成片的基础亦是底线。但其实,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弹性的,其基本度是内容的非虚构、非表演,而其延伸度是非虚构加逼真效果,也叫“真实感”。前者是内容真实---纪录片的合格度;后者是艺术真实---度量着合格品、优品、佳作和经典之作的差异。前者以事实无误为限;后者唯逼真效果是求。《牛铃之声》便是这二者的完美契合,导演的拍摄与剪辑在保证了影片最大限度的真实的同时,虽必然会有润色和艺术加工的成分,但难得的是,这样的成分在影片中显得十分自然,不刻意观察,几乎难以发现。
影片的真实在于,以最大限度隐藏主观意识,以达高度客观的展现自然状态。它真实在,那个老头,就算是满身伤痛仍然下地干活,坚持不给作物打农药为的只是让牛吃到更好的饲料,坚持不使用收割机为的只是不减少作物产量,坚持不把老牛卖掉为的只是一份依靠;它真实在,老头受伤溃烂的腿脚和老牛不堪重负被压伤的腿脚,老头灰脏不堪的手和老牛的眼泪;它真实在,那乡间的小路上,一人一牛,一前一后,缓缓前行的构图场景,老人与牛皆瘦骨嶙峋,步履蹒跚,几十年的相伴相守使得他们步调,连同走路的姿态都出奇的相似。那场面,仿佛他们每走一步都可能会倒下。
【审美】
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纪录片比任何艺术都更加恪守“生活是艺术源泉,艺术忠于现实”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法则。因而,站在艺术的审美特性的角度去看《牛铃之声》,毫无疑问它是美的。
《牛铃之声》的美,源自它的平实感。这份平实在于导演从凡人小事着眼,引入画卷,不论尊卑贵贱,只平等地去展示,深刻地解读人物,然后以点着面地去反映社会,解读社会。影片的平实体现在选材和记录两个方面。题材选择的是韩国北部,普通农村里普通人家的一对普通老人的生活。在现当下那些所谓大片,名导演横行霸道,商业电影泛滥成灾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了什么样的片子才能让人感动。而《牛铃之声》的这种感动就体现在它的选材上,不是煽情,不是好莱坞式的催泪方式,那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同样,导演在记录的时候,亦是从侧面细微之处入手,不直接说老人对老黄牛有多深的感情,只通过细节的展现,老人拾稗草喂牛,不愿意用农药,听不见老伴的絮叨却对牛铃的声音分外敏感等等,将影片的这份平实美表现得深入、生动。
【视听语言】
细心观察会发现,《牛铃之声》在拍摄和成片剪辑的过程中中很重视景别的运用。首先,运用得尤为巧妙的是特写。影片以特写镜头出现的次数为最多,大多用以表现身体局部特征,老头受伤的腿、花白的胡子、粗糙肮脏的手、模糊的眼睛,老妇沧桑的面庞、佝偻的背,老黄牛的眼睛,缓慢咀嚼着的嘴巴,磨破了的前腿,突出来的背脊,还有晃动的牛铃等等。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将片中的细节无限放大,不仅很好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人物身上的沉重感,和人与老黄牛之间几十年相伴的情义,还为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起到很强烈的视觉作用;其次是近景的运用,片中多次使用近景表现老头和老黄牛一人一牛行走,动作,姿态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或是他们的表情,或是走路迈步的样子,或是他们的步伐和速度节奏。近景所表现的出奇的一致性带给观者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去表达。
在影片中,音乐的抽象性和写实的影像、现场声共同作用,营造出纪录片艺术性和逼真性兼备的品格。《牛铃之声》中音乐的运用不多,不必说音乐的类型,音乐在片中出现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一是似有若无的后期配乐,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后期配乐很轻,仿佛就只是几个音符的拼接和重复,但它却融入到作品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中,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二是作为现场声响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民乐歌声。收音机里民乐歌声的出现很固定,要么是在老头驾牛车去田间或从田间回来的路上,收音机里嘈杂的歌声合着牛铃之声和虫鸣鸟叫的自然之声,徘徊在山间;要么是在老妇农作时,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一起唱着哼着…这些地方音乐的运用是为了表现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老夫妇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时候,影片完全不用音乐,只有一串一串的牛铃声,虫鸣声,鸟叫声,滴水声和老牛老头行走时与泥土的摩擦声等。这样“以无胜有”的意蕴,是写实风格的极致所至,旨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色彩,真实地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来面貌。让观者自己去想,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文化特征】
韩国的电影、电视剧从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贴近生活的,而且里面体现出来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
以宏观的角度视之,纪录片《牛铃之声》映射出了很典型的韩国农业的特征。以史为鉴可以知道,韩国政府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导致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而后政府虽出台政策发展农业,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贫富差距仍然很严重。影片中,人们目之所及的是老夫妇的家中一贫如洗,家中除了耕牛和那台老收音机似乎就再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年迈的夫妇两人多少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劳作,依旧保持着牛耕的农业传统。再有就是夫妇俩一共养育了九个子女,在片中却不见有一个留下来陪伴老夫妇务农,全部居于城里。这体现出韩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韩国农业发展的不健全。当然对于韩国农业的发展特点,观者在《牛铃之声》中窥得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从小的方面来看,这部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等都可以看到,韩国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痕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的妻为夫纲,男尊女卑的序列意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所以,在影片中人们看到老头去集会上准备卖牛的时候,老伴都呆在家里,而集会上,几乎看不到女人。在家中亦是男人说了算,女人没有发言权,即使不愿意,也得按照丈夫的旨意去做。再能看到的是,韩国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纵然老夫妇生活得很艰难,依靠牛耕和劳作养活十几口人,已是相当相当的不易,但夫妇二人还都供孩子们上了学,这实属难得,足见在韩国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结尾】
在影片的尾部,老头的腿伤已经恶化得分外严重,他背着和他差不多高大的一捆稗草拄着两根不知从哪里捡来的长棍,艰难地一条腿一条腿的站起来,不待他站稳,又被他背上的重量压垮下去,然后又重新站立一条腿,再将另一条也抬起来,站稳,然后跟在老牛身后,缓缓的,缓缓的前行。那一刻,所有的观者都不禁潸然泪下。就是这样的一头牛,拉着主人往返于乡间,耕种,运送货物,最后驼完叠山的柴火。老牛一天一天得衰弱,老头一天一天的衰弱。老牛一天天的行动缓慢,老头一天天的行动缓慢。老牛一天天的枯竭,老头一天天的枯竭。终于在牛圈里躺下,再也没站起来。在外人眼中,那不过是一只命不久矣的老黄牛,谁都不明白,为什么老头会对它那么好,那样固执的护着它。也许,只有老头自己知道,那头老黄牛于他而言,是家人,是知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懂得他的沉默的朋友。在老黄牛离开后不久,老头握着从老牛身上解下来的牛铃亦离开人世。
这样的结局似乎早在影片伊始就能够预料到,这样的人生让人不忍淬读。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弥漫着衰老和死亡气息的影片,而它记录的就是老黄牛和老头的最后的时光的相守。何其残忍呢?世间最是不忍见的,是迟暮和生命的消散。
——(本文转载自颜若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