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纪录片《牛铃之声》

(2012-08-26 10:43:49)
标签:

转载

分类: 纪录片探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5NjY1MTgw.html

    原来,有这样平凡却又让人不忍直视的人生;原来,在物质喧嚣之外,还能享受到早已找寻不到的简单、纯粹和缓慢的生活氛围;原来,在这商业化横行霸道无所不为的主导时代,还能看到这样温暖而感恩的电影,让人能够纯粹的难过,纯粹的感动,纯粹的温暖

————题记

【主题】

这是一部荣获第1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创下了独立电影票房纪录,并且在不断刷新着韩国独立电影历史的片子。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生活在韩国京北山区中的老夫妇与老耕牛相互依偎的故事。年届耄耋的他们仍无法放下手中的活计,终日往返小家和田地之间。相比能说会道且经常抱怨的老伴,崔原钧则显得有些沉默寡言。四十多年来,老黄牛不仅帮夫妇俩分担大部分劳动,还让他们得以供九个子女上学。比起老伴,崔原钧和老黄牛的感情更好。也许,只有老黄牛能懂得他的沉默。日头东起西落,树红树绿,寒交暑,昼替夜,时间在重复中缓缓流逝,将要殆尽。夫妇俩早已步履蹒跚,而老黄牛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整部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实在没有办法称之为美,它没有华丽的构图,没有悦目的明星,没有解说,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它节奏缓慢得有些乏味。但就是影片中那一幅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韩国农村生活场景图;那两个满布皱纹,牙齿稀疏,身影佝偻的人物形象;那一句句不甚完整又重复冗长的生活对白;那一声声来自乡野的虫鸣鸟叫;还有那贯穿整部片子的牛铃之声将老人与老黄牛之间的爱与相守的主题缓缓展现,尤其在这之中还关乎了人生,关乎了生与死这样沉重的话题。让观者在寻常之景中感受到不寻常之情,在平实质朴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

 

【真实性】

《牛铃之声》最能打动人心,也最难得的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性,是主体作用于客观生活的一种艺术效果----对生活进行观察、选择、记录的结晶,是纪录片成片的基础亦是底线。但其实,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弹性的,其基本度是内容的非虚构、非表演,而其延伸度是非虚构加逼真效果,也叫“真实感”。前者是内容真实---纪录片的合格度;后者是艺术真实---度量着合格品、优品、佳作和经典之作的差异。前者以事实无误为限;后者唯逼真效果是求。《牛铃之声》便是这二者的完美契合,导演的拍摄与剪辑在保证了影片最大限度的真实的同时,虽必然会有润色和艺术加工的成分,但难得的是,这样的成分在影片中显得十分自然,不刻意观察,几乎难以发现。

影片的真实在于,以最大限度隐藏主观意识,以达高度客观的展现自然状态。它真实在,那个老头,就算是满身伤痛仍然下地干活,坚持不给作物打农药为的只是让牛吃到更好的饲料,坚持不使用收割机为的只是不减少作物产量,坚持不把老牛卖掉为的只是一份依靠;它真实在,老头受伤溃烂的腿脚和老牛不堪重负被压伤的腿脚,老头灰脏不堪的手和老牛的眼泪;它真实在,那乡间的小路上,一人一牛,一前一后,缓缓前行的构图场景,老人与牛皆瘦骨嶙峋,步履蹒跚,几十年的相伴相守使得他们步调,连同走路的姿态都出奇的相似。那场面,仿佛他们每走一步都可能会倒下。

 

【审美】

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纪录片比任何艺术都更加恪守“生活是艺术源泉,艺术忠于现实”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法则。因而,站在艺术的审美特性的角度去看《牛铃之声》,毫无疑问它是美的。

《牛铃之声》的美,源自它的平实感。这份平实在于导演从凡人小事着眼,引入画卷,不论尊卑贵贱,只平等地去展示,深刻地解读人物,然后以点着面地去反映社会,解读社会。影片的平实体现在选材和记录两个方面。题材选择的是韩国北部,普通农村里普通人家的一对普通老人的生活。在现当下那些所谓大片,名导演横行霸道,商业电影泛滥成灾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了什么样的片子才能让人感动。而《牛铃之声》的这种感动就体现在它的选材上,不是煽情,不是好莱坞式的催泪方式,那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同样,导演在记录的时候,亦是从侧面细微之处入手,不直接说老人对老黄牛有多深的感情,只通过细节的展现,老人拾稗草喂牛,不愿意用农药,听不见老伴的絮叨却对牛铃的声音分外敏感等等,将影片的这份平实美表现得深入、生动。

 《牛铃之声》的美,还来自于它的意境。人们之所以对纪录片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因为在艺术表现上没有不讲究摄影造型的纪录片,在内涵上没有不含情感的纪录片,也没有不寓道理的纪录片。一部优秀之作总是以情为血肉,为色彩的。正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故而,影片《牛铃之声》中所有的意境之美,都围绕着一个“情”字。且影片在营造意境时,则多以直观景物细节构成,加以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及其音乐和同期声为辅助。如片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老牛的眼睛,特写的牛铃,缓慢的影片节奏,适时响起的音乐等。尤其是片中一个近景镜头,老牛和老头一前一后六只脚步调一致的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前行,这样的意境俨然已是无声胜有声,不用任何言语,观者便能体会老头和黄牛相伴相守三十年的情与爱。让人顿感厚重,默默心酸。

 

【视听语言】

细心观察会发现,《牛铃之声》在拍摄和成片剪辑的过程中中很重视景别的运用。首先,运用得尤为巧妙的是特写。影片以特写镜头出现的次数为最多,大多用以表现身体局部特征,老头受伤的腿、花白的胡子、粗糙肮脏的手、模糊的眼睛,老妇沧桑的面庞、佝偻的背,老黄牛的眼睛,缓慢咀嚼着的嘴巴,磨破了的前腿,突出来的背脊,还有晃动的牛铃等等。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将片中的细节无限放大,不仅很好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人物身上的沉重感,和人与老黄牛之间几十年相伴的情义,还为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起到很强烈的视觉作用;其次是近景的运用,片中多次使用近景表现老头和老黄牛一人一牛行走,动作,姿态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或是他们的表情,或是走路迈步的样子,或是他们的步伐和速度节奏。近景所表现的出奇的一致性带给观者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去表达。

在影片中,音乐的抽象性和写实的影像、现场声共同作用,营造出纪录片艺术性和逼真性兼备的品格。《牛铃之声》中音乐的运用不多,不必说音乐的类型,音乐在片中出现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一是似有若无的后期配乐,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后期配乐很轻,仿佛就只是几个音符的拼接和重复,但它却融入到作品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中,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二是作为现场声响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民乐歌声。收音机里民乐歌声的出现很固定,要么是在老头驾牛车去田间或从田间回来的路上,收音机里嘈杂的歌声合着牛铃之声和虫鸣鸟叫的自然之声,徘徊在山间;要么是在老妇农作时,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一起唱着哼着这些地方音乐的运用是为了表现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老夫妇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时候,影片完全不用音乐,只有一串一串的牛铃声,虫鸣声,鸟叫声,滴水声和老牛老头行走时与泥土的摩擦声等。这样“以无胜有”的意蕴,是写实风格的极致所至,旨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色彩,真实地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来面貌。让观者自己去想,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的一个片段:年迈羸弱的崔原钧在一天天的老去,眼睛开始模糊,耳朵也不能够听见。所以观者常常看到的画面是老伴在不停地抱怨,絮絮叨叨,或小声咕哝,或大声叫喊,但老头始终保持着沉默,甚至看都不看老伴一眼。但神奇的是,只要牛铃声一响起,老头总能第一时间惊觉得伸着头看向窗外,无一例外的。影片在这个时候声音与画面关系的运用恰到好处,且说其为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毫不为过。声画分离,将屋内老头与老伴对话的场景与牛铃之声分离开来,有融入到一起,见不到老黄牛,却能清晰的听到自它而来的铃声,此刻老头对于老黄牛的依恋之情一览无余,在那沉默如山的眼眸中竟泛起些许柔情。

 

【文化特征】

韩国的电影、电视剧从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贴近生活的,而且里面体现出来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

以宏观的角度视之,纪录片《牛铃之声》映射出了很典型的韩国农业的特征。以史为鉴可以知道,韩国政府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导致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而后政府虽出台政策发展农业,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贫富差距仍然很严重。影片中,人们目之所及的是老夫妇的家中一贫如洗,家中除了耕牛和那台老收音机似乎就再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年迈的夫妇两人多少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劳作,依旧保持着牛耕的农业传统。再有就是夫妇俩一共养育了九个子女,在片中却不见有一个留下来陪伴老夫妇务农,全部居于城里。这体现出韩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韩国农业发展的不健全。当然对于韩国农业的发展特点,观者在《牛铃之声》中窥得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从小的方面来看,这部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等都可以看到,韩国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痕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的妻为夫纲,男尊女卑的序列意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所以,在影片中人们看到老头去集会上准备卖牛的时候,老伴都呆在家里,而集会上,几乎看不到女人。在家中亦是男人说了算,女人没有发言权,即使不愿意,也得按照丈夫的旨意去做。再能看到的是,韩国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纵然老夫妇生活得很艰难,依靠牛耕和劳作养活十几口人,已是相当相当的不易,但夫妇二人还都供孩子们上了学,这实属难得,足见在韩国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结尾】

在影片的尾部,老头的腿伤已经恶化得分外严重,他背着和他差不多高大的一捆稗草拄着两根不知从哪里捡来的长棍,艰难地一条腿一条腿的站起来,不待他站稳,又被他背上的重量压垮下去,然后又重新站立一条腿,再将另一条也抬起来,站稳,然后跟在老牛身后,缓缓的,缓缓的前行。那一刻,所有的观者都不禁潸然泪下。就是这样的一头牛,拉着主人往返于乡间,耕种,运送货物,最后驼完叠山的柴火。老牛一天一天得衰弱,老头一天一天的衰弱。老牛一天天的行动缓慢,老头一天天的行动缓慢。老牛一天天的枯竭,老头一天天的枯竭。终于在牛圈里躺下,再也没站起来。在外人眼中,那不过是一只命不久矣的老黄牛,谁都不明白,为什么老头会对它那么好,那样固执的护着它。也许,只有老头自己知道,那头老黄牛于他而言,是家人,是知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懂得他的沉默的朋友。在老黄牛离开后不久,老头握着从老牛身上解下来的牛铃亦离开人世。

这样的结局似乎早在影片伊始就能够预料到,这样的人生让人不忍淬读。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弥漫着衰老和死亡气息的影片,而它记录的就是老黄牛和老头的最后的时光的相守。何其残忍呢?世间最是不忍见的,是迟暮和生命的消散。

 

——(本文转载自颜若的博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