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泉州清净寺

标签:
鲁罕丁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穆斯林4d |
分类: 泉州文史沟沉 |
宋元时期穆斯林在刺桐城里建造的六、七座伊斯兰教寺,这是唯一幸存的古寺。
波斯开才龙城(Kazeruh)人夏不鲁罕丁于“(元)皇庆间(1312—1313年)随贡使来泉(住排铺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礼拜寺,寺宋·绍兴创也”(《泉州府志》)。夏不鲁罕丁住持这座寺长达60年。元·至正七年(1347年),摩洛哥大游历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参见《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还曾会见夏不鲁罕丁。夏不鲁罕丁是泉州最长寿的人活了142岁,他就是清净寺伊斯兰教长老。
殿西墙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墙上横嵌长列的阿拉伯文石刻,墙中部凹入为“拜坛”,称“米哈拉布”,习称“壁龛”,壁龛中浮雕着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为讲经之所。拜坛两侧有6个尖拱宝盖状石龛,亦均浮雕阿拉伯文;殿南墙长23米,高6米,中开8个大窗,使奉天坛更显得开阔、雄伟。从
“壁龛”(即拜坛)等建筑规制看,它仍保留着伊斯兰教徒虔诚的宗教习俗。
明善堂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闽南红砖的建筑如同一个“回”字,
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
从这种中西结合有闽南特色的建筑风格,明显看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以后,中国人的接受方式.
堂前矗立着一个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石香炉高约1米,直径约35厘米,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花心略为下凹,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其真意为“清净”与“洁白”。莲花虽为佛教敬仰之物,而伊斯兰教尊而敬之,并不奇怪,因为埃及也是伊斯兰教国家,她在500年前就被誉为莲花之国。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其如香炉两旁大立柱上联对所云:“悔则净心但顶礼而无供养,宣则同调即异斋可以合鸣。”所以它是为众多穆斯林聚在一起举行礼拜时,将檀香末放置在香炉顶端下凹处焚烧,借以净化空气,减少或避免因人多空气污染而影响信徒健康,颇符合伊斯兰教徒酷爱卫生的观念特色。
古礼拜大殿北墙边,有一口古井,周边围有链锁,水至今丰盈,可照人影。
有学者认为,这口古井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时所挖掘的,传说井水即季节也不干涸。当年,这口古井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
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违……以罪罪之”。从皇帝的“敕谕”来看,当时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在泉州是颇受尊重的。
2008年泉州清净寺扩建新礼拜堂。总投资320万元的泉州清净寺新伊斯兰礼拜堂,由阿曼国王全额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