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陈家平

(2008-07-19 16:20:43)
标签:

纪录片

非虚构

总统之死

虚拟现场

分类: 纪录片探索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     

                                                泉州电视台  陈家平

   有博友让我谈谈广东台山纪录片创作高级研修培训的感受,本人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冷冶夫讲座,但是他这次关于“外宣节目及国际获奖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方法”讲座,还是有新看点,他提出了国际获奖纪录片应具备的三个因素:(1)多元融合(2)画面语言的故事化(3)民族化不等于国际化,随后观摩了《被遗弃的村庄》、《下雪天》等十几部国际获奖纪录片,特别是他儿子冷凇博士后生可畏,冷凇的思想非常活跃,接触了许多新东西,新观念,学贯东西。当然,我喜欢读片,这次就读到许多好片,不能不说有收获。

     在我的脑海里,纪录片的定义本身就决定了纪录片让虚构走开,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它,纪录片同故事片就分不清界限,也失去了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但是,这次在我看了颇受争议的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英国导演加布里尔·朗格执导拍摄的虚拟纪录片《总统之死》等纪录片,我很是疑惑,难道纪录片可以虚构?这部虚拟“刺杀”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纪录片谁看了谁都会关注。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02/xin_5520903020814437224118.jpg

    《总统之死》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美国总统布什“遇刺身亡”的故事,由虚拟的特工处和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回顾事件细节的方式展开,《总统之死》的事件场景被设置在2007年10月芝加哥的一家饭店。当时布什刚在饭店内向一批商界领袖发表了演讲,当他走出饭店时,遭到了反战示威者的包围。在混乱中,一名潜伏在他右后方的狙击手射杀了布什,布什死了。全长大约90分钟,我查了有关资料显示,国际电影评论家联合会评审团认为,《总统之死》“以独特的选材,新颖的叙事手法,批评了美国当代的政治现实”,影片“为揭示一个更大的真理而勇于虚拟事实”的做法值得肯定,摄制组将真实的镜头和演员的现场表演进行了合成,布什的真人头像被“移花接木”到了一名演员的身体上,英国BBC电视4台播出这部纪录片。英国电影人惯用的“伪纪录片”模式,英国电影人坚持说,如果电影人选择表现一个完全虚构的总统,就不会达到电影如今具有的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历史现场和拍片现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有意或无意混淆二者的界限,都将使影像变异。究竟这是电影?还是纪录片? 争议在于虚拟的还能叫纪录片吗?这种形式能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相提并论吗?纪录片的基本要素与核心价值就是真实性,既然加上了"虚拟"这个前缀,就应该和真正的纪录片区分开了。曾经拍过《东》、《无用》等纪录片的贾璋柯导演则有着不同的看法:“真实永远是相对的,概念的真实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来实现,就连历史也包括虚构的部分,比如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人们不也认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吗?一部情节可信的故事片,和一部重现往昔场景的纪录片,在我眼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真实永远是相对的。”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陈家平

     我们看到了“电子技术使摄影机可以撒谎”,纪录片可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包括一直追求着质朴的镜头感的冷冶夫近年创作的油菜花开》有很大变化,通过画面语言讲故事,和《》《蜘蛛人》的纪实风格不同,《油菜花开冷冶夫都自己承认是组织拍摄,摆拍,是“虚构”了真实或者真实地虚构,那些电影的手段:剪辑、音乐、灯光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我吃惊,我在吃饭的时候与冷冶夫和冷凇博士有个短暂交谈,他认为这样的纪录片是追求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性,实际上,中国纪录片这几年《<故宫》《郑和下西洋》等纪录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已经消逝了的文明,借用某些扮演、重构的手段,在充分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阐释、佐证作用同时,扮演、重构借助形象手段来作模拟、借代式的说明这样的纪录片已经不少。“真实再现”又有人称之为“情景再现”也说不上是新的形式。

      其实,纪录片的定义原来就有两个极点“对现实的描述”和“对现实的安排”,带出了两个与纪录片理论纠缠不休的概念:真实与虚构。品质各异、风格多样、矛盾而又统一的纪录片作品汇成了多元共生的纪录片时空。纪录片在卢米埃尔时代就有了美学上的分野,同时也规定了纪录片的美学范畴:“纪录真实”与“虚构真实”。在纪录片发展历史中,这两种美学观伴随纪录片本质特性的讨论、方法论的研究,以及整个影视美学理论的流变,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纪录片创作中显现,要么截然分立,要么谨慎合作,在共同探寻“真实”的前提下,主宰着百年来的纪录片创作。

    我坚持认为,对于纪录片和新闻影像来说,没有什么能比 “第一时间”“事件现场”、“见证历史”、“亲身经历”这些因素和要求更为重要。它们是电视新闻权威性的前提,现场是电视记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失去了现场就失去了一切。严格地说,纪录片里的事件时间无法再现——即使加入蒙太奇序列,原有的时间和空间标志也不会消失,不能把新闻事件的现场变成剧情片的拍摄片场。

     总统之死》被一些人称为“虚构纪录片”,它和以往纪录电影不同之处,在于不愿意等待历史,不愿意受制于新闻事件的现场,它利用电脑技术“移花接木”,将现任总统的现实历史现场的记录影像和替身演员片场虚构表演的记录影像进行游戏般的剪辑、对接、合成,在现象层面上打通了导演虚拟和记者报道两个具有截然不同的制作领域,

      我们对于国外的理论和观点,应当要学习、借鉴,但是要去伪存真,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区别地一股脑儿的搬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人在实践各种重现、再现乃至虚构的记录片,又总有人在努力运用各种重演、扮演手法拍摄纪录,我们要重视虚构对于纪录片的创新价值。但是,我们决不能用虚构、扮演、重构方法,为我们的子孙提供一部虚构的历史、一部扮演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