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短情长
(2022-03-12 08:13:54)
标签:
郭老集邮心得序言 |
分类: 我读文献 |
——拜读《郭润康集邮日记》心得之四
郭润康老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首批名誉会士之一,是我国集邮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长期以来,在集邮文化活动中,各地集邮协会及集邮爱好者编撰集邮文献,请郭老写序,在《郭润康集邮日记》《郭润康集邮文集》每册里都有一定的篇幅,如果说郭老的系列邮文,为各种集邮文献写的“序”可算一个,篇幅虽然不长,但其中的邮情满满,感人肺腑。
一、语重心长的《中华邮票会》史话序(2010年8月12日)。
中华邮票会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集邮团体之一。1925年7月成立于上海。“华邮之王”周今觉任会长,先后出版的会刊有《邮乘》(1925.10-1929.7)、《邮学月刊》(1928.9-1932.12)、《邮讯》(1936.1-1937.7)《邮典》(1936.4-1940.1),为中国邮票研究的重要集邮文献,郭老通过自己早期集邮活动的回顾,介绍了自己与中华邮票会的发展及自己没有入会的缘由,特别是重视对集邮文献的收集,是吾辈必须继承和弘扬的。中华邮学会出版的四种集邮文献,除《邮乘》缺第一卷外,其余都有,这对于一个非中华邮票会的会员,用郭老的话说是以刊为媒,在精神上入了中华邮票会。
现在的集邮爱好者比较浮躁,喜欢跟风,盲目的收集,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当“收藏家”,没有制造和享受集邮的快乐,究其原因是没有知识基础,没有与邮品在制作、收集、研究过程进行互动,只有钱物或以物易物的交换,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不会长久的,学习郭老重视集邮文献的做法,集邮从读书开始。
二、“画龙点睛”的《邮票图说世界服饰文化》序(2008年3月1日)
邮票内容包罗万象,自然在专题集邮中研究服饰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军服的变迁》《工装史话》等邮集,就属于服饰专题,但是研究服饰的集邮专著相对还是较少,如何利用集邮文献拓展集邮者收集邮品,编辑邮集,郭老在《邮票图说世界服饰文化》序言中给予了诠释。原始人类,栖居洞穴,为了护身,缀以树叶,裹以兽皮,在天冷的时候,发现一叶一皮还有保暖的作用。人类不断进化而知羞耻,衣着又形成遮羞之用。这就是衣服的起源。随着发展,又出现衣、裙、裤、帽、鞋等分类。一个服装的专题可以拓展出衣、裙、裤、帽、鞋等若干个专题,而且小中见大,不仅便于邮品的收集,而且可以提升邮品的素材的专题信息,增加趣味性和知识的专业性,通过严格的分类,显示地位的尊卑、民族区域的特色、服装与职业生活的关系、色彩及时代元素的变化。可能看到《邮票图说世界服饰文化》这本集邮文献的爱好者有限,但是通过拜读郭老的这篇序言,很容易就捋出一个专题邮集的脉络,服饰的文化属性、用途与发展,东西方服饰的演变,戏剧、舞蹈服饰和节日盛装等等,为集邮爱好者的拓展和组集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举一反三,集邮爱好者能够逐渐的有目标的收集邮品,对素材有效的鉴赏和研究,拓展自己编组邮集的思路,让编组邮集不在是难事,只是自己的邮品能够满足一框、极限、专题、开放哪个类别的展览,需要集邮者量体裁衣了。
三、言近旨远的《觅邮》复印合订本序(2011年5月16日)
集邮文献是宣传集邮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文化的发展繁荣,集邮文献的载体也层出不穷,各种团体甚至个人创办的集邮报刊百花齐放。盛景背后的一切努力与付出,只有坚持者才能体会。
郭老在序中写道:“集邮重在一个‘集’字,在集邮过程中,寻寻觅觅是‘集’的一种乐趣,一些可遇不可求的邮品,往往在觅的奔波中而无意获得,其乐无穷。特别是大套的邮票中,有一二枚筋票,或在组集中所缺的一件邮品,通过几度寻觅而获得,更是喜出望外。刊名‘觅邮’涵义深远,展示集邮的理念”。
《觅邮》创刊于1996年,主编吴明群,填补了湛江地区没有纯邮文民间邮刊(个人办)的空白,因故于2003年停刊,2010年在广州复刊,继续扛起湛江文献集邮的大旗,这种以个人的努力,填补地区集邮文献空白的豪情壮志,令人钦佩。
我是在《觅邮》复刊后开始向主编吴明群先生投稿的,这期间也先经历了《觅邮》2013年改版
四、微言大义的《崇尚最学术.齐鲁新论邮》序(2012年7月1日)
“集邮贵在研究”,这是弘扬集邮文化的正确观念。崇尚集邮学术,也是由集邮大国迈向集邮强国的必由之路。
郭老集邮数十年的经历中,总结出一首“集邮三十字决”:集邮在于勤,勤而在于恒,恒而在于学,学而在于深,深而在于研,研而出学问。与广大集邮爱好者共勉。
三十字,可以说是“微言”,毕竟字数不多,但是其中的“大义”却让广大集邮爱好者终身受用。通俗易懂,字字珠玑,言简意深。集邮是一门科学,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但是只有能真正践行“勤、恒、学、深、研”的集邮爱好者,才能享受集邮文化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