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2018-09-11 18:59:20)《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我有幸在七年级试卷中看到了古文《论语》十二章中的题,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文中有关学习态度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理解。这道题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它既要求学生会翻译,知道原句的意思,还要求学生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让我不禁为学生捏了一把汗,可是意外的是学生不仅答上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学《论语》十二章这篇课的时候,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跃,让我感慨万分。
《论语》十二章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对《论语》有初步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背诵。能力目标是:掌握文中的名言警句,并以此来知道自己的学习生活,初步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是:领略孔子的魅力,增强他在人事方面的成就,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后该如何做。
在上课时我采用了“朗读,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梳理本文的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践——拓展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朗读,在朗读中初步理解
第一步请两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纠正错误;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齐声配乐朗读。第二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试着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预习了这篇课文,所以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理解。老师只需要纠正个别错误即可。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朗读。并让学生互相合作,答疑解问。
2.梳理本文的重点词语
这个环节尤为重要,不仅要掌握本篇课文的知识,还要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学会归类、辨别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文中的词语大致有四类,即“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让他们根据这个标准再去寻找文中的相关词语。
教学方法:主动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让他们先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尝试解释,若遇到解决不了的,全班探讨,共同解决。老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直接说答案。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这四类去划分。
“归类梳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顺课文内容,便于后期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3.联系生活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难点,由于刚升入初中,很多东西需要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与人相处和学习遇到的矛盾是最多的,针对这些问题,可利用文中的某一句话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换位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决心要改正。这才是知识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用哪句话去教育他?
例一:有些同学完成作业只是在应付老师的差事,不管对错,瞎做一气,只求做完,不管质量如何?有些同学一看到作业题目很长,就潜意识的觉得很难,直接跳过。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例二:有些同学把课本上上的内容背的很熟练,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差,你们觉得他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帮助他呢?
通过这些实际存在问题的探讨,学生们一下有话可说,不仅记住了道理,还反思了自己。
4.拓展延伸
把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有效的指导自己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觉得学习不仅看课标、看知识掌握,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列举他们身边的例子,才会更好的帮助他们去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课文要阐述的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