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老先生亲手编纂过一卷《丛碧书画录》,详细记述了自己倾家荡产收藏的全部118件书画珍品。这本小册子是蜡版刻印线装本,序言落款是壬申年(1932年),末页补遗落款是庚子年(1960年)。


卷首序言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多年所聚,蔚然可观,每于明窗净几展卷自怡。
细细翻阅这卷宝笈,张伯驹的书画收藏按朝代及年代先后排列,可谓件件珍稀。在此仅枚举前十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第一件是三国时魏景初二年(戍午,公元238年)的仓慈五王经卷,系敦煌石室藏经中最古老的一卷。

第二件赫然便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这纸问候朋友的信札写于晋武帝初年(公元281年),是存世最久的纸本法书墨迹(详见前一篇博文“如此手笔,如此胸襟”)。

启功释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张伯驹释文:
彥先羸废,久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已爲暮年。承使唯男,幸爲複知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善也。
第三件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创作于公元600年前后,乃存世最古之画迹,以青绿山水和尺幅千里透视技法著称于世。

画卷前后钤宋徽宗宣和诸玺、元皇姊图书、清乾隆、梁清标鉴藏印共50余方。
宋徽宗瘦金体题签“展子虔游春图”。
历代书画鉴藏典籍《石渠宝笈续编》、《墨缘汇观》、《清河书画舫》等收录。
张伯驹忍痛将居住多年的京城豪宅(曾为清宫太监李莲英旧墅)以2.1万美元卖给北平辅仁大学,折成220两黄金,加上潘素变卖首饰的20两黄金,买下这幅画卷。
第四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上阳台帖》。每观此帖,我总会想到宋人吴文英《八声甘州》中那千古豪唱: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此帖落笔天纵,收笔之处一放开锋,毫无含蓄之意,苍劲豪迈,笔尽处人已酣醉,点画行走于云烟明灭之中,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李白的诗作与书法时感叹:“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大意为:李白生活在唐代开元至广德年间,并不以善于书法的名声传世,但其行书草书丝毫不比古人逊色。)

《上阳台帖》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壮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三另载太白一帖:“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栏,身势飞动。非把酒忘意,此兴何极!”惜乎此帖已轶。
第五件是唐代大诗人杜牧行书《赠张好好诗卷》。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诗名不逊老杜,几多佳句脍炙人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然一如李白,杜牧诗名太盛掩书名,千载之下唯以诗名传世,岂不知小杜却是诗书双绝。
此诗创作于唐大和九年(835年),书写时当略晚于此。此帖墨痕淡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风古朴流畅。明代书法、鉴藏大家董其昌赞誉此帖“深得六朝人气韵”,明代另一位大鉴藏家顾复在所著《平生壮观》中称赞“牧之此帖,纸墨颇佳,书欲成舞”。

此卷前隔水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杜牧张好好诗”,下押双龙圆玺。鉴藏印记有:“弘文之印”、“宣龢”连珠印、“宣和”、“政和”、“政龢”连珠印、“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以及明代张孝思、项元汴、清代宋荦、年羹尧、梁清标等鉴藏印和乾嘉宣内府诸玺。
第六件是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卒谥文正,公诗文及词,晚年《岳阳楼记》为世传诵。
《道服赞帖》是范仲淹为“平海书记许兄”撰并书的道服赞并序。此帖楷书有《曹娥碑》遗意,行笔瘦劲,风骨峭拔,观帖如亲睹老范登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千古风范。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范仲淹书“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人书”。

宋代流行道教,士大夫多喜与羽士之流同游,衣着道服,蔚为一代风气。
此帖最初藏于范氏义社,后归清代大鉴藏家梁清标,乾隆年间入内府。
明代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明代顾复的《平生壮观》、清代安岐的《墨缘汇观》和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鉴藏玺有乾隆“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等内府五玺,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和“宣统御览之宝”等。
第七件是宋代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1012-1067)字君漠,是宋代书法大宗师,楷书以颜为骨,博取欧、虞、柳诸家之长,兼参二王笔意,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苏轼如此评价蔡襄:“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这件写于宋皇佑二年(公元1047年)的自作诗十一首长卷是蔡襄代表作之一。 在存世宋人法书中,蔡字本身已经非常少见,何况此卷如此长篇巨制,开卷行中带楷,渐变为行草,又挥为小草,流转自如,弥足珍贵。

清帝逊位后,此帖从宫里流入民间,大鉴藏家朱家溍的父亲在地安门大街“品古斋”以五千银元购得。20余载后,朱家因办理祖母丧事亟需用钱,托此前襄助张伯驹斡旋买下《平复帖》的傅沅叔代将此帖作价三万五千元由“惠古斋”
转让与张伯驹。
第八件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书法与苏轼、蔡襄一时瑜亮,草书深得怀素笔意,自明代以后已誉为黄书第一。此卷为山谷晚年代表作,此卷为山谷晚年用大草为朋友李任道书写的五代禅师文益的语录,书体中宫收敛,长笔外拓,布白天趣盎然,疏密有致,墨色枯润相映,隐隐然有禅意。

释文节选:
诸上座爲复只要弄唇嘴,爲复别有所图,恐伊执着,且执着甚麽,爲复执着理,执着事,执着色,执着空,若是理......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第九件是宋代画家王诜的《烟江叠嶂图》。
王诜(1048-1104),字晋卿。此卷绢本青绿设色,画面萧疏清远,表现了烟雾迷濛的水乡景色,在构图上远近疏离,似有透视感,远山隐映于云雾之中,悠远秀丽。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称其“笔意高古,犹有唐法”。宋徽宗评价“内府所藏王诜四卷中此为第一”。

此图无款印,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签“烟江叠嶂图”于前隔水。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钤有双龙朱文印记,“政和”“宣和”朱文长方印记,“宣和中秘”、“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印记、“御书”朱文葫芦印记。
乾隆年间入清内府,钤有内府五玺和嘉庆、宣统御览之宝。
第十件是宋徽宗《雪江归棹卷》。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书法自成风格,誉为“瘦金体”,绘画兼长人物、花鸟、山水。《雪江归棹卷》是赵佶的山水画,绢本墨笔着微淡绛。画卷呈现出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大地,山峦重叠,连绵起伏,渔舟在凝重的江水中艰难前行。构图疏密相间,高低错落,《丛碧书画录》描述此卷布局精巧,笔意超然。
2002年底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联袂在上海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展”,共展出72件国宝级书画珍品。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又举行了“书画经典”国宝特展,展品为103件国宝级晋唐宋元法书画卷。《丛碧书画录》上述十件藏品中有八件陈列在这两次国宝盛典的展览橱窗里,吸引着全国数十万观众驻足良久,屏息观赏。细心的观众也许会留意到,那几个展览橱窗前的简介中附着一个并不醒目的括弧注明:张伯驹捐赠。
张伯驹老先生慷慨捐赠的这一件件珍贵书画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终于得到了永久的归宿,但他生前亲手编纂的《丛碧书画录》 仍然在民间辗转流传着。那湖蓝色的封皮,那麦黄的页面,向人们娓娓讲述着这位传奇般的老人那永世令人景仰的故事。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