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夨)王姬鼎铭文考辨
					
											标签:
																				
                            吴(夨)王姬鼎铭文考辨西周晚期王姬乃周王之女文化 | 
					
吳(夨)王姬鼎铭文考辨
 
http://s5/mw690/4d399bbagx6CX4XPrFOe4&690
 
 
吳王姬鼎,是夨国的青铜礼器,王姬乃周天子之女。吳(夨)王姬是夨君夫人。
 
吳王姬鼎,高51.5厘米,耳高11厘米,足高22厘米,口径45厘米。西安市南郊沣镐遗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两道弦纹,其间饰一周窃曲纹。内腹有铭文3行20字:“吳王姬作南宫史叔飤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其造型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铜鼎相似,应是西周晚期之物。
 
最近读到张志鹏《由吴王姬鼎铭文看苏南吴国称王时间》一文,该文认为“我们以吴王姬为吴王夫人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吴王姬鼎的制作年代为西周晚期,据此可以推断苏南吴国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经称王了。”
 
我以为,“吳”非“苏南吴国”; “吳王姬”也非“吴王夫人”。故而,有必要对吳王姬鼎铭文进行考辨。
 
一、吴国铜器铭文中的国名
 
吴国早期铜器铭文中称“工http://s10/mw690/4d399bbagx6CX4SDkOR09&690”,到了阖闾写成“攻敔”,夫差才并用“攻敔”、“吴”。
 
二、虞国与虞国的族姓
 
在古文献中,吴与虞是相通的,清人阮元在解释师酉簋铭文:“王才吴,各吴大庙”时说,此吴,虞字也。《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史记.孝武记》引作:“不虞不骜”《左传·僖公五年》,“虞仲”《吴越春秋》作“吴仲”。
 
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夨国的后代。夨国,周代诸侯国。
 
吳,《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
 
夨国的方位地域,当年宝鸡的考古工作者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写道:“结果表明,位于汧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贾村都属于古夨国地域。”它的南面是[]国,东南是散国,东面是井国。但对于夨国的族姓,却认为是姬姓。这是错误的。
 
夨国的族姓,张政烺在《夨王簋盖跋——评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依据夨王簋盖铭文:夨王作奠(郑)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从而作出结论:“夨王簋盖应为夨王所作以媵送夨女之适于奠者。无论如何,夨王姓姜当无问题。”他又据散季簋铭文: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宝簋,散季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认为:”这是散季为其祖母叔姜作的祭器。”又据散伯簋铭文:散伯作夨姬簋其万年永用。从而判断:“可知散氏必定是姬姓”,夨散二国互为婚姻。
 
三、王姬乃周天子之女,“吳王姬”犹“齐王姬”、“宋王姬”然。
 
天子之女出嫁后,皆以王字与其母家姓“姬”连言,如齐襄公夫人王姬(见《经·庄公元年、二年》)、齐桓公夫人王姬(《左传·僖公十七年》)、宋襄公夫人王姬(《左传·文公十六年》)等。
◇庄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王姬归于齐。齐师迁纪、郱、鄑、郚。
【传】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
◇庄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秋七月,齐王姬卒。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乙酉,宋公冯卒。
◇文公十六年
【传】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
 
四、南宫氏家族显赫
 
1、所谓“文王四友”: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
南宫适/南宫括;南宫突;南宫忽;公仲必父(年代:文王、武王)。
2、南宫毛、南宫盂(年代:成王、康王)
南宫毛事迹目前资料中仅见一例,见《尚书.顾命》:“越翼日乙丑,王崩,大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其活动年代至少在成王末至康王初,其余不可考。
《大盂鼎》;“盂用对王休,用乍祖南公宝鼎,隹王廿又三祀。”
不论文、武时候诸南宫为何人,但被后世追称南公者只能有一人,而这人暂定为南宫适(括)
3、厉、宣之世的司徒南宫乎。
 
 
补:
李学勤先生指出:“叔緐簠的吴,也是虞国,其器与邻近的虢器酷似,是很自然的。”
 
http://s12/mw690/4d399bbagx6CXevu9yb6b&690
 
 
 
 
 
http://s4/mw690/4d399bbagx6D9TnV1XJ03&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