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九歌解题
屈原的《楚辞》中有三组以“九”冠名的组诗,一个是《九章》,一个是《九辩》,还有一个是《九歌》。前二者皆由九篇成组,唯独《九歌》却由十一篇构成。这十一篇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是一组娱神的祭歌,是成套数的,由四对神加上一个《国殇》组成。《云中君》与《东君》为一对,《湘君》与《湘夫人》为一对,《大司命》与《少司命》为一对,《河伯》与《山鬼》为一对。
《九歌》这组诗歌既然由十一篇构成,何以会用“九”冠名而称作《九歌》呢?这个问题,千古聚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九歌”是“夏乐”,是夏启从上天那里得来的。也有的说是《尚书》上的“箫韶九成”,是“舜乐”。二、“九”是阳数之极。也有的说是虚指,不是实数。先秦古籍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实数,而是文法学上的所谓表无定的静字。三、认为《东皇太一》是迎神曲,《礼魂》是送神曲,剩下来只祭九个神,这九篇祭神曲便是《九歌》。有人从古音乐的乐次去解释。举乐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始乐”,第二步是“笙入”。其后是舞,从南往北,再回到南边为“一成”,如此反复九次为“九成”。最后是“乱”即大合乐。歌舞完了后,送神时所有乐器大合奏,这就是“终”。所以《东皇太一》是“始乐”的迎神曲,最后的《礼魂》是送神曲。去了头尾二曲,剩下的就是祭九个神的《九歌》了。
这些说法似乎都是隔靴搔痒、不着实际。我以为当从中国古代的“礼”与“乐”中去求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有一段话,“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这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左传·昭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是故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所谓“生其六气,用其五行”,万事当从“五行”去究其本原,《九歌》也不例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味”是酸、咸、辛、苦、甘。“五声”是宫、商、角、征、羽。“六气”是阴、阳、风、雨、晦、明。也为风(木)、热(君火)、湿(土)、火(相火)、燥(金)、寒(水)。“六志”是好、恶、喜、怒、哀、乐。“六律”是指十二律中的阳六律。阳为律,阴为吕,合为律吕。“六律”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四季 |
季夏 |
|
秋 |
|
春 |
|
|
夏 |
|
冬 |
|
|
|
五行 |
土 |
|
金 |
|
木 |
|
|
火 |
|
水 |
|
|
|
七音 |
宫 1 |
|
商 2 |
|
角 3 |
清角(4) |
变征#4 |
征 5 |
|
羽 6 |
|
变宫7 |
|
律吕 |
黄钟* |
大吕 |
太簇* |
夹钟 |
姑洗* |
仲吕 |
蕤宾* |
林钟 |
夷则* |
南宫 |
无射* |
应钟 |
注:楚律与周律不同。名为兽钟、浊穆钟、穆钟、浊割冼、割冼、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那段话,“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这其中的“五声”指的是宫、商、角、征、羽。“七音”指的是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六律”指的是阳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那么“八风”、“九歌”指的又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都和乐律有关。中国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当是较晚起的事,较早的还是五声、六律与十二管相配。《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就是指的十二律轮流作为宫音,以构成不同的五声音阶和其它音阶。也就是以十二律中任何一律作宫音,翻出十二个调来,即转调。这里是“五声”“六律”相配。至于“九歌、八风、……六律、五声”之配,可能还和八卦有关。“九宫八卦”就是“九、八、五”之配(后天卦加河图)。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寄于坤局。”即离(火)九、坎(水)一、震(木)三、兑(金)七、坤(土)二、巽(木)四、艮(土)八、乾(金)六、五十居中(土)。这里是“九宫、八卦、五行”相配,这种配合就与“九歌、八风、五声”之配极其相似。九宫、八卦,以奉五行,那么,九歌、八风也就以奉五声了。
《九歌》是一组娱神的套曲,它肯定和乐律有关。《九歌》以“九”来冠名就不能排除它是从乐律着眼去命名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