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东山石窟擂鼓台

标签:
洛阳龙门石窟东山石窟擂鼓台文化 |
分类: 洛阳见闻 |
出龙门石窟西山景区南门,沿长堤石桥过伊水便来到了东山,它又名“香山”,据说的名于所产的香葛。在东山的南端,依次分布着擂鼓台、万佛沟和看经寺等几个大型石窟。http://s15/mw690/4d3994bdgx6CCj6neN0de&690
密宗是大乘佛教发展后期与婆罗门教一些教义结合的一个流派,也称“密教”、“金刚乘”,产生于公元7世纪,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由印度传入。在龙门石窟中,密宗造像不多,擂鼓台北洞便是其中密宗造像规模最大的一座。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开凿于唐开元六年(718年),高约4米,宽4.9米,东西进深5.4米,窟门西向,洞内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佛教认为佛有法、报、应三身,释迦牟尼只是其中的“应身佛”,而其“法身佛”称为毗卢遮那,“报身佛”称为卢舍那——也就是西山奉先寺所祭祀的主尊卢舍那大佛。密宗是以“法身佛”毗卢遮那为主佛的,传至中原后又被称为“大日如来”——唐代《大日经疏》就有“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便明之意也”的记述。
主尊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佛)高约2米,头戴宝冠,上饰化佛雕刻,胳膊上戴着臂钏——这是毗卢遮那最具代表性的造像,可惜面部已风化不清。而主尊两侧的坐佛则均已残毁。有专家推测,它们当年应是“报身佛”卢舍那和“应身佛”释迦牟尼。
石窟前壁的南侧还雕有一尊近2米高的八臂观音,赤脚立于圆形台座上;北侧原来还有一尊十一面四臂观音像,早年被盗,现收藏于日本仓敷市大原美术馆。
石窟北侧还刻有一阿阇梨像——阇梨即为高僧,据说是密宗中的灌顶师或轨范师。
擂鼓台中洞——大万五千佛像龛
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五千佛像龛”,得名于窟内四壁密刻的一万五千尊小坐佛——它开凿于唐天授年间(690-694年),属“弥勒净土”造像窟。
洞内中央坛基上的造像也是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佛),后壁摩崖上雕刻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其中弥勒佛身着通肩式袈裟,双足踏莲花,背后映出佛光,头像早年被盗,据说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二胁侍菩萨是唐代颇有代表性的作品,拈花而微扬的左手与轻松下垂的右臂,左偏的丰盈面庞与右斜的身躯,在对称又富有变化的动态中,描绘了带有现实气息的贵夫人形象。
窟顶莲花藻井,围绕着化佛、童子、宝塔、舍利鸟、宝幢、以及琵琶、长鼓、钹、筝、笛等乐器。正壁和南北壁下部,按照《付法藏因缘传》雕刻着25尊历代大乘传法的罗汉像——从摩诃迦叶到优婆掘,每尊造像旁还刻有名字和简历——在唐代和以前的石窟造像中,类似这种罗汉群像较为罕见。另外在前壁南侧下部还有武周时期所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六门陀罗尼经》、《佛说阿弥陀经》等,这些石刻佛经对校勘历代木刻藏经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擂鼓台南洞
擂鼓台南洞开凿于唐代天授年间或更靠前些,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筑一佛坛,其上同样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来”,他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须密座上,头为螺髻,戴花冠,颈挂项饰,着臂钏。洞内四壁满刻莲花菩萨,且装饰万千,无一雷同。
http://s14/mw690/48c218504502c6e6feeed
http://s13/mw690/48c218504502c6ffbec3c
http://s11/mw690/48c218504502ca1fc3dba
http://s9/mw690/48c218504502c71ffff28
链接---
http://s11/mw690/4d3994bdgx6CCFV7suK9a&690
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由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进行的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东山擂鼓台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出土文物1700余件。有关专家正在论证其保护性展示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龙门石窟管理部门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
龙门石窟擂鼓台三洞,位于龙门东山石窟区南端。由北、中、南三洞及窟外崖面众多小龛构成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区,其中北洞为我国最早的密教造像洞窟。中洞又称为大万伍佛洞,因壁面布满一万五千尊佛像而得名。窟内雕饰25尊罗汉群像和《佛说阿弥陀经》等多种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南洞内四壁布满700余尊、高40多厘米的莲花座像,内容丰富。
据有关考古专家介绍,擂鼓台三洞窟前地面堆积达4米深,自上而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宋、唐时期。发现20世纪30~40年代水泥台阶1处、大石条垒砌的规模较大的唐代窟前踏道2处、窟前殿堂包石台基及石砌护坡、面积较大的宋代造像题记6处、房基1处和唐宋时期窟前道路等遗迹。其中,窟前石砌踏道规格较高,保存较为完整。本次发掘共出土石刻造像、建筑构件、铜钱、瓷器、陶器等文物1700余件,以石造像残块为大宗,其中完整佛头10余件、唐代经幢1件、等身菩萨残像2尊、圆雕狮子1尊、四龙环绕的石灯座1件。还有绿琉璃瓦件、骰子、围棋子、铜镜、箭镞等。特别是出土的一尊菩萨头像,圆雕,保存完整,发髻蓝色,色彩鲜艳,非常珍贵。
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发掘是国内石窟中从学术角度进行的第一次窟前遗址考古清理。其地层堆积之深、包含物之复杂、出土遗物数量之多、窟前踏道规模之大都超出发掘前的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