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2---潜溪寺和陈抟十字卷碑

标签:
龙门石窟陈抟潜溪寺陈抟十字卷碑 |
分类: 洛阳见闻 |
http://s16/mw690/4d3994bdtcd17f14ad2af&690
http://s10/mw690/4d3994bdtcd17f3ba29b9&690
由禹王池依崖南行,踏石阶至半山腰,便来到西山北端第一个较大的石窟潜溪寺。
潜溪寺开凿于盛唐高宗初期(650-66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洞窟高、宽各约9米,进深近7米,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潜溪”。寺内窟顶藻井浅刻着一朵大莲花,供奉着七尊大像——主尊阿弥陀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个护法天王,是唐代较为典型的佛教“净土宗”所供奉的“西方三圣”造像石窟。
净土宗也称“莲宗”,是大乘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相传由东晋时期庐山慧远初祖,至唐代长安光明寺善道正式创立。其教义简单来说是指,世俗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是“秽土”,佛居住的世界则是“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世俗凡人要往极乐世界,靠“自力”解脱甚难,应“乘佛愿力”(即“他力”)往生净土,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心专念”,每日千遍万遍地口宣“阿弥陀佛”的名号。
“阿弥陀佛”,阿者无也,弥陀量也——译成现代的话说,就是无量寿,也有叫无量清净佛的——呵呵,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前往“西方净土”,所以又称为“接引佛”。
位于阿弥陀佛左侧的胁侍菩萨是观音,在佛教中是一个以渡活人为主,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每当苦难中的众生吟诵她的名号时,“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位于阿弥陀佛右侧的胁侍菩萨是大势至菩萨,据佛经讲,以其所到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遇者,皆能息除各种灾难。他又“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全离三涂(地狱、饿鬼与牲畜“三恶趋”,另一解释为:火、血、刀),得无上力”。
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二胁侍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而西方极乐世界便是“净土宗”的最高境界。
潜溪寺内的主佛阿弥陀佛,结跏趺端坐在须弥座上。他身高7米多,肩宽约3米,面颐丰满,胸部隆起,比例均称,似流露出一副慈祥、睿智的神情,仔细观看,你会感到这似乎是一位成熟女性的形象。左侧北壁的观音菩萨,头戴高冠,身着披巾,饰璎珞,左手握净瓶,右手执麈尾搭于肩上。右侧南壁的大势至菩萨,身高7米多,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有专家认为,他与主佛造像是龙门石窟中唐代石雕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壁两侧的护法天王,身披铠甲,高颧大目,体魄雄壮,一副唐代武将孔武有力的形象,就连踩在脚下的小鬼夜叉,也雕刻的生动传神。
龙门唐代石窟,尤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佛像造型,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艺术倾向已十分清晰,它们不再是北魏早期石窟造像那种远离尘寰、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而是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更富于人情味,造型上也显得更接近人的自然形体美。潜溪寺“西方三圣”、其中尤其是阿弥陀佛的造像,丰腴健美,正是这种世俗化的典型写照,是唐代石刻中日臻成熟的艺术作品。而正是这些健康、丰满的形体造像,给后人留下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http://s16/mw690/4d3994bdtcd17f5dcd7af&690
http://s16/mw690/4d3994bdtcd17f7bfd8af&690
http://s15/mw690/4d3994bdtcd17fa434c8e&690
http://s10/mw690/4d3994bdxcd1ccc9bfc89&690
http://s2/mw690/4d3994bdt7ae8cc6df4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