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论势》读书笔记(三)
(2010-10-07 11:18:21)
第八章 投资须自问身“势“
致富之路不在储蓄在理财
如果储蓄真的可以致富,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早就是中国了,但当今最富有的国家却是储蓄率接近0的美国。过去40年来,我从未见过一个人因为储蓄而致富。中国人一生省吃俭用,结果又如何?
寻找财富的正常办法,是将没有价值或低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甚至高价值的东西。例如将廉价的土地建成高价的楼房。
年轻人第一课,量入而为
年轻人在成年以前,的确应该以储蓄为主,让自己养成正确的消费态度,即开支最高不应超过总收入的80%,才能在35岁之前积累到第一笔原始资金,参与以钱生钱的投资游戏。
消费市场的主力始终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80后”目前消费仍基本依赖父母负担,但他们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以后收入理应胜过父母,待他们进入中年期,中国就会暴发消费第三波,即消费以汽车和改善性住房等奢侈品为主。
存款坐望小利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年轻人应该留下本金的30%做应急钱、保命钱,其余70%则用作投资。
在金融市场中只有赢家和输家,靠的是眼光,用的是脑袋,从来不是靠听信专家之言或者道听途说。
通胀蚕食购买力
1971年前,35美元可兑1盎司黄金,09年3月上旬,920美元才能兑1盎司黄金,即以金价计,美元失去了96%的购买力。而71年,2.4元人民币可兑1美元,现在6.85元人民币才兑1美元,即人民币同期失去了99%的购买力。换言之,09年的人民币购买力只等于38年前的1%!
储蓄这习惯,最迟25岁便应该丢掉。因为储蓄培养出节制的习惯,而节流却不如开源。接下来应学习投资理财,并坚持一生。否则,保证在你退休之时,生活水平会大幅回落。
30岁前学会投资策略
年轻跌倒,从容再起
对于年轻人来说,千金散尽还复来,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甚至可以涉足权证市场。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应该从失败中学习教训。
年轻人不妨多学习社会精英的致富之道(但要远离他们的生活坏习惯);学习企业家的精神(而非他们的风流艳史).
生活繁忙,纯粹借口
如今说理财,已不是空谈后事如何(事实上也没有人事先知晓),而是论及投资策略,即资产如何分配、如何审时度势,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一旦策略出错便要止损,一步一步达到目的。
可探讨分析利用β系数和α理论去跑赢大市的方法。
台前一分钟,背后十年功
李小龙之所以可把双节棍耍得出神入化,就是因为在台下花了多年时间每天练习。同样,学会一种投资技巧,基本功夫需要100小时。如果每天花2小时学习投资,通常3个月便懂;但掌握一种投资技巧,约需1000小时,即1年半左右。至于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非要10000小时不可,即10多年。世界上没有“即学即会”这回事。
齐白石5分钟画虾的背后,是15年的功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投资之途,不在乎距离目标有多远,而在乎你每天愿意走多少路。
中年时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到中年,其理财的优势就是投资经验丰富,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莫强求”的道理,逐渐具备成功投资者所需要的分析能力、纪律和宏观眼光。
基督徒念经,祷文中有句“不叫我们遇上试探”。但在今天这个千奇百怪的社会,不遇上试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应改为“遇上试探时,有足够的定力应付”才对。
“酒色才气”一向是男人大忌。酒能乱性,宜浅尝辄止,不应豪饮。至于色,婚后却只可以远观,不然会很麻烦,婚外情则会让让自己的整个理财计划陷入危机。至于财,则应遵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到气,做人要争气,但不要跟人斗气!最争气的做法,就是活得比别人精彩。
读书改变命运
40多岁而找不到另一份工作的人,大部分属于不读书的一类。三天不读书,说话便失去味道;一个月不读书,做人便失去方向;一年不读书,做人便失去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书”并不包括“八卦周刊”。
只要多读书便可自我增值,不知不觉间自己的眼界就开阔了,眼光就长远了。读书对自己的工作、事业、投资理财都很有帮助。
贫贱夫妻百事哀
现代婚姻已经无法为女性提供保障,婚姻不再是长期饭票。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年,故女性的理财需要其实比男性更大。财政独立的女性,在选择配偶上有更大的自主权,才能享受到男女平等。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往往被迫接受男尊女卑的不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