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坛人才辈出。或谈天雕龙,或纵横捭阖,或文辞犀利洋洋洒洒驳的君王心悦诚服,或逻辑缜密层层设诱“暗杀”诸侯于温情款款。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究竟孰高孰低,一时难以评说。但如果单纯论及文学性,毫无疑问,首推庄子。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庄子文章:“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确,庄子文章,以其行云流水的言辞,雄奇浪漫的想像,亦幻亦真的寓言,精妙形象的譬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文学的"审美乌托邦”,让人叹为观止。
一、文辞之美,千古卓绝
有人说:“庄子将中国语言的诗性美发挥到了极致。”本人相当赞同。庄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位天才般的诗人。《庄子》一书,无不充满了诗一般的语言与才情。《德充符》末段诗意横生,而《逍遥游》的结尾简直就是一首精妙绝伦的抒情诗。那种神秘超忽的语言,铿锵有力的声调,和谐流畅的节奏以及文章所蕴涵的神秘的忧愁,睿智的憧憬无不给人以诗的美感。更可敬的是,庄子的文章美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些华美的表象上。他那“千红万紫”的形式美的背后,更隐藏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思想美。这些思想充溢于文字音韵之中,“行于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纯任自然,而且浑然一体,达到了本质与形式的极端调和,从而达到了闻一多说谓的“文章家的极致。
战国之时,善文辞者不胜枚举,苏秦等纵横家自不必说,孟轲荀卿韩非子亦是语言高手。但为什么独庄子备受推崇?闻一多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他们充其量只得了辞令的极致,一种纯熟的工具而已。工具本省是很难有独立的价值的。庄子可不然,到他手里,辞令正式蜕化成文学了。”正是这种语言美、音韵美、思想美的完美融合,把庄子推向了文辞之美的巅峰。
二、物我交融,情感外射
“马喜则交颈相摩,怒则分背相踢”“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难道真是马喜鱼乐吗?我想未必如此吧.作为文人,他们常常会利用自己的文学敏感,发挥自己的潜质,将自身的情感外加于物,使自己去分享物的生命。用表达方式来讲,这叫寓情于物。而用立普斯的理论来说,这就是“移情作用”。庄子是一位真正的移情高手,他十分善于将自己的感情外加于物,用物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畅想和对现实的看法。庄惠二人濠上一回,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便是庄子用自己的情感外射于鱼,从而感知鱼的快乐。而马之喜怒恐怕也是庄子自己的情感外射吧.这种外射,将宇宙和万物人情化生命化,使万物似乎有了真实生命和意识行为,从而避免了说理的呆滞和乏味。同时又能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使人真正能从生命原生态的角度去感知,去领悟.从而得到超脱,得到精神自由.庄子在文章中大量运用感情外射,使他文章的文学性、审美性大为提升.
三.异出尘外.怪生笔端
冷成金教授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有这样的评价:"庄子把中国文学的想象性审美发挥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便是对"异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最好诠释.<<庄子>>一书到处充满了瑰丽浪漫的想象.这些想象,往往冲破了时空局限与物我分别,色彩纷繁,如梦如幻,给人一种神人交融,天旋地转的神秘感受.在这里,一切的道义仿佛全被披上了美的面纱,最先展现给你的必定是玄密,高超和绚丽.<<逍遥游>>中,大鹏可以抟扶摇而上九千里,御风南行.<<则阳>>中,小小蜗角可以冷观触蛮二氏"争地以战,伏尸百万',更有甚者,<<至乐篇>>中的骷髅可以与人从容而谈,甚至高谈阔论.
看庄子,不是看沉寂了几千年的呆板文字,而是看活跃了几千年的生动画面.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看似荒诞无理,但事实上是庄子思想的最好承载形式.正所谓"设想愈奇幻,趣味愈滑稽,结果愈发人深省'.于散漫中言大意,于荒谬中谈思想,庄子作到了真正的"大言不辩'.
四.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战国诸子多善寓言,但若论及炉火纯青,无人能望庄子项背.闻一多说:"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的确,庄子文章,"寓言十九'.为了展现他的超脱与自由,同时欲摆脱大众意识中的主观片面,所以庄子“借外物论之”。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用庖丁解牛来谈养身之道,以匠石运斤来喻知己难求,借佝偻承稠比专心致志.虚幻散漫,难以捉摸,但有始终贯穿着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更令人惊叹的是,庄子竟然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论述无用乃大用就是寓中设寓的经典。
这些寓言,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改于历史故事,另外的完全就是即兴创作凭空想象.它们虽虚但大用,能在真伪莫辨中展现深邃的人生哲学,能于扑朔迷离中寄托人生感悟,能在超现实中表达自我思想.寓言的妙用,于庄子的文学美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在他那里,"有断素、有零纨、有珠光、有剑气、有鸟语、有花香--诗、赋、传奇、小说,种种原料,应有尽有.真正的"气往轹古,词切今来".
(声明:此文原发于另外一博客,博主为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