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说到了的“一段风流公案”,是通过一僧一道的一段对话来叙述的:僧道:“…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
这“一段风流公案”的故事,其主角“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是不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林黛玉还贾宝玉眼泪吗?从有关批注看似乎肯定的,后四十回续书更是予以了肯定的描述。但这是批注和续书强加给我们的观点。撇开批注和续书,从八十回的书本描述看,这样划等号有些牵强,有很多不能划等号甚至是否定的理由。
其一,从书本一僧一道的对话来看,风流公案要了结的过程中,‘蠢物’通灵宝玉不过是夹带其中而已,通灵宝玉不是“风流公案”的主角。作为一段风流公案,在‘蠢物’通灵宝玉尚未投胎时已经发生。
其二,书中说风流公案的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宝黛”显然不是造劫历世的风流冤孽源头,而是历世之末。
其三,既然是千古未闻的罕事,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故事,那就是过去了的历史故事。所以这一段风流公案,应该是贾宝玉林黛玉的上代或长辈或哥哥姐姐身上发生的事才对。
其四,发生在有身份地位的人身上,并产生有大的社会影响的才称得上“公案”,贾宝玉林黛玉只不过谈谈朋友而已,应该说不上“风流公案”。
其五,绛珠仙子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欲以“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使者的“甘露之惠”。贾宝玉并不是林黛玉的恩人,林黛玉并没有受贾宝玉甘露而久延岁月之事,也没有必要用眼泪去报答贾宝玉的什么恩情,“还泪说”套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实在太勉强。
受批注者的影响,续书者把“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名实实在在地套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作了出神入化的描绘,说实在的,这是续书文字最精彩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误导了我们读者。真正的风流公案是一段什么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应该也是原作者必须隐去的真事之一。作者把这一段风流公案故事涂抹了神秘的神话色彩,让我们读者来猜。或许这“风流公案”是《红楼梦》成书的源头,是影响贾宝玉一生走向的根源。
猜想:“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寓意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绛珠草一株”寓意绛(红色)朱朝一族,即明朝旧臣曹家一族,“神瑛侍者”寓意侍服满清的曹家先辈。“绛珠仙子”则寓意曹家一族的后代。明朝旧臣曹家一族则因从属于新的满清政府而“变身”为“女体”。所以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曹家先辈在清朝手中获得了曹家世袭爵位,恩泽了曹家子子孙孙百年荣华富贵,曹家世世代代作奴为清政府效劳,此亦即好了歌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之解
!也因此,一僧一道说“通灵宝玉”石头是“蠢物”也。
变身为“女体”的曹家一族,虽然从此世代袭官,百年家族鼎盛,但是为奴的身份使得曹家几代人不得不用一生眼泪的代价来回报先辈的恩泽。百年后家族的败落,也就是“还泪”的结束。还泪又岂止曹家一族?这就是“还泪说”寓意。
“风流公案”事件即曹家先辈舍明投清也。身为明朝旧臣的曹家祖先投靠了清朝朝廷,清朝朝廷给身为明朝旧臣的曹家祖先封官加爵,如此事件堪称是历史性“风流公案”了。“风流公案”造劫了曹家历代历世,勾出了多少贾宝玉等曹家后代的风流冤孽,最终导致了红楼家族的大悲剧。红楼悲剧不仅仅是变身为“女体”的曹家家族人的悲剧,更是曹家家族女人的悲剧,尤其是婚姻和爱的悲剧。曹家家族世世代代含泪为清朝政权服务,百年后家族衰败,回头看竟是红楼一梦!曹家百年荣华富贵来自清朝的恩赐,这恩赐终究是要用生命和眼泪来回报的。最后,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百年冤孽已了,可作红楼好了歌也。